【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西藏林芝: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8月04日 12:08:19
央视网 | 2021年08月04日 12:08:1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邢明):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央视网主办,林芝市委宣传部、林芝市委网信办协办的“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西藏站启动仪式在林芝市举行。

  (启动仪式上为媒体团授旗 央视网记者 邢明 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是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的第一站。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20余名记者编辑奔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波密县,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媒体的报道,展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发展新风貌。

  (记者们在采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民族团结家庭,浇灌幸福之花

  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除藏族外,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还居住有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等民族以及僜人、夏尔巴人等。

  汉藏两民族的交往源远流长,有名的如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批的汉地各类工匠等。在西藏,不少家族是多民族的“团结家庭”,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美满的团结家庭如繁花一般盛开在雪域高原。

  “教学楼后面的向日葵是娃娃们亲手种的,还有旁边的菜园,上次蔬菜长熟了,娃娃们还拿回家了呢。”跟随魏剑荣,记者走进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仲果村的第一所幼儿园。

  (魏剑荣、查果夫妻开办的幼儿园一角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魏剑荣是四川人,查果是林芝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魏剑荣在西藏务工,两人相识相爱组建家庭。结婚后,因为查果不适应四川湿热的气候,两人便回到林芝定居至今。

  魏剑荣早年在内地办过私立学校,与查果结婚后,他将内地的办学经验带到林芝,办起了公益学校,逐渐改变了一些藏族儿童不愿上学的心理。如今,很多当年在他开办的学校里上过学的藏族儿童,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近几年,他个人又投资了600多万元,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每年补贴20多万元保证幼儿园运营。

  和魏剑荣同为四川老乡的周劲名,年幼时就常听去过西藏的家人讲起西藏,“那时起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去西藏看一看。”2007年,周劲名只身来到西藏打工,“来了之后就不想走”,后来他与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姑娘尼玛拉姆结缘。

  (周劲名和尼玛拉姆幸福的一家四口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2011年,两人正式组建家庭,婚后两人在贡仲村小集镇经营饭店,刚开始只能在租赁的一间破旧小木屋经营,生活状况不佳。

  但“家和万事兴”,夫妻二人生活和睦,齐心协力把日子越过越好。目前,周劲名和尼玛拉姆夫妻二人新建了房屋,一楼经营农家乐饭店和理发店,二楼开了家庭旅馆,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基建队,平时会承包村里的一些工程。

  “我们两大家人走得很近,不会分谁是汉族谁是藏族。”周劲名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他和妻子的两个大家庭也很融洽。“我家大女儿是班干部,学习成绩很稳定。”谈到两个孩子,周劲名和拉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周劲名大女儿的奖状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事实上,汉藏民族的团结之花不止盛开在一个个小家庭中。巴卡村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古乡下辖行政村,位于帕隆藏布江沿岸,与318国道仅仅一桥之隔。巴卡村是全国重点旅游村,在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已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

  从蜿蜒的小路向前行进,穿过一片幽静的绿林,循着淙淙溪水声继续往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写着“波波李花园酒店——西藏林芝美术摄影创作基地”的牌子,这里就是巴卡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的家。

  (巴卡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今年3月,来自广东佛山的艺术家李先生到林芝参观桃花节时,偶然发现了巴卡村,“当时就觉得这里风景很美,很适合艺术创作。”于是,李先生与尼玛次仁商量后便长期住在这里,并开办了一个艺术家创作基地,除了邀请内地的艺术家来此写生之外,平时也可以作为民宿接待游客。李先生称,如今巴卡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尼玛次仁带动全村的家庭旅馆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各村民俗演出队举办篝火晚会,免费向游客提供多彩藏族服饰,让内地游客更好地了解波密民族风情与生活习俗。

  在这个风景秀美、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民族团结之花同样绚烂地绽放着。

  (雨中的巴卡村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挖掘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波密县扎木中心县委大院的波密红楼,是全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67年来,它见证了波密的筑路通车、平息叛乱、农奴翻身解放、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它是西藏革命历史的有力见证,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区为解决办公、住宿之需,设计建造了红楼。1956年,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搬进红楼办公、住宿,执行“六年不改”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荒种地、影响群众、统战上层。1959年扎木保卫战打响,2000余名叛匪包围红楼,时任扎木中心县委副书记孟宪民带领60余位同志与叛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苦守十天十夜,等来了援军,取得了西藏大规模平叛的第一次胜利,树立了我军平叛必胜的信心。

  (波密红楼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1992年出生的张庆冲是波密县古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波密县作协主席,同时也是波密红楼的解说员。2018年3月以来,波密县委县政府派出张庆冲抢救挖掘波密红色历史,行程2万多公里,多次赴拉萨、昌都、成都、郑州、北京、咸阳等地,拜访了200余位老同志,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相关文物,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党性锻炼、初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

  三年来,张庆冲采访过的老同志已有近20位相继离世,占总采访人数的1/10,这更让他意识到抢救红色历史的意义和紧迫性。“红楼每个展馆里的每张照片,我都能讲出它背后的故事,几个小时都说不完。”张庆冲说。在采访过程中,多位记者被他绘声绘色的讲解所打动,“太生动了,感觉就像在看电影一样。”

  (张庆冲正在讲解进藏解放军的故事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近年来,扎木中心县委红楼相继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林芝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2019年,全区首条“红色+”复合旅游产品(线路)在波密正式发布,波密红楼遗址系列红色景区获评西藏首个红色旅游类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10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系西藏唯一入选单位。

  此次采访,记者们还前往了川藏线上的十英雄纪念碑。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进藏解放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各族兄弟姐妹自愿进藏,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建设无私奉献,乃至献出生命。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在川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时,在位于波密的帕隆拉月大塌方区遇难,十名官兵壮烈牺牲。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十烈士“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的十英雄”光荣称号。

  (川藏线十英雄纪念碑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据了解,波密县已初步提出了“红色318”构想,即以318国道沿线红色景点为基础,围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历史,打造多条红色景观带,其中便包括上述川藏线十英雄纪念碑。

  兴产业谋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林芝市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鼓励农牧民发展家庭旅馆增加收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保证民族团结的根本要素。林芝坚持“民族团结+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按照“民族团结搭台、文化唱戏、游戏配音”的思路,将林芝的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波密桃花节”“易贡油菜花节”“松宗赛马节”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鲁朗位于林芝市巴宜区东部,藏语意为“龙王谷”,又称“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一个美得让人不想家的地方”等美誉。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藏东南谷地丰润的降水与温暖的阳光,为鲁朗带来了怡人的气候,形成了色季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等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扎西岗村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鲁朗前有色季拉山,后有通麦天险,经常大雪封山堵路,过去它更多是过路司机等候留宿的地方。不过,随着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建成,鲁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点。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广东省重点援藏建设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历经粤藏两省区八年精心规划建设运营,总投资已超40亿元。

  胡雄英是鲁朗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2013年他从广东来到林芝,如今已经是他参与援藏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八年来,他见证着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从设计、建成到运营,也见证着鲁朗这几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林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胡雄英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当初胡雄英刚到鲁朗的时候,这里的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村里的民宿大多面向过路司机和背包客,“一晚上住宿费二三十块,非常便宜,现在旺季每间房一晚上的价格400元左右”。

  目前,小镇中的藏族餐馆和民宿大多是由本地村民经营。据介绍,2019年鲁朗小镇共接待游客8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52.41万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小镇共接待游客58.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90.92万元。

  除了旅游扶贫外,西藏林芝也在积极谋求产业扶贫。

  易贡乡位于西藏波密县西北方向,临近318国道,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峡谷深入高原,给茶场及周边地区带来暖湿气候和充沛降水。

  易贡茶场平均海拔22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由于雨量充足,昼夜温差大,茶树经雪水浇灌,茶叶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易贡茶场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因为饮食结构中肉食类居多,藏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从唐朝开始,内地的茶叶就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成为紧密联系汉藏人民的纽带。

  据介绍,易贡茶场前身为原进藏部队和后续部队建设的易贡军垦农场,始建于1960年。三年后,为了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茶场开始发展茶叶生产,从四川名山县蒙顶茶场引进四川中小叶群体茶树品种并试种成功,由此开辟了西藏地区的第一块成规模的茶田。

  (记者正在雨中拍摄采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黄华林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成员之一,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他表示,援藏这几年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提高茶场的产量、质量和销量展开,譬如优化茶场的管理加工流程、引进先进制茶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线上线下跨界营销合作扩大销量等等。

  2020年,易贡茶场总产值达2740万元,比2019年同比增长77%,实现历史性突破;生产红、绿茶2.1万斤,比2019年增长61.5%;职工采茶平均收入2.2万元,比2019年年增长37.5%。

  (易贡茶场生产部部长 黄华林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如今,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收入来源也变丰富了,以前很多外出打工的当地居民回家投入承包茶田、参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投身旅游业等当地建设工作中。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茶旅融合发展成了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西藏林芝: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