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徐辉 曹祯)“英雄铸伟业,血沃咸丰县;铁马啸岁月,烽火鄂川边。”刻在咸丰县烈士陵园革命烈士英名录碑上的这两句话,生动的概括了咸丰人在烽火岁月里,不屈的抗争故事。
红二、六军团忠堡战斗总指挥部旧址位于高笋塘村。(摄/徐辉)
忠堡大捷对于很多年轻人可能是陌生的,但这是一场围点打援、以少胜多、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经典战役,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1969年至2002年一直居住在高笋塘村的干部朱良成老人向我们讲述了86年前的那场战役。
1935年5月中旬,为扩大苏区,红二、六军团决定弃湘攻鄂,蒋介石闻讯后,迅速调集6路纵队约11万人,企图“围剿”这股红色力量。
6月9日,红二、六军团越过海拔1800米的东门关,包围宣恩县城。
这正是红二、六军团负责人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关向应运筹拟定的“围城打援”之策。
坐镇恩施的湘鄂川黔“剿共”总司令徐源泉,急令驻来凤的纵队司令张振汉率主力驰援。
6月12日凌晨,张振汉给徐源泉的回电被红军截译。红军获得张振汉行军的路线、时间及部队配置的信息。
贺龙、任弼时等当即决定急袭忠堡。红四师急速行军65公里,占据有利位置。
三天两夜的激战,红军全歼敌四十一师、特务营及一二一旅4000余人,重创敌中、右路支队6个团,俘获敌纵队司令、中将师长张振汉以下2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及大量战利品。
忠堡大捷纪念园今年已迎来近7万人次的游客。(摄/徐辉)
咸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新民介绍,忠堡大捷红军以1万人的军力牵制了国民党30万军队,是一场围点打援、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同时还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
作为忠堡大捷的总指挥部旧址——高笋塘村留下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廖汉生等169位新中国领导及将帅的足迹,。
“五月小麦遍地黄,贺龙忠堡摆战场,活捉敌师长张振汉,其余士兵全投降。”至今忠堡镇高笋塘村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如今的高笋塘村旧貌已换新颜,但红色精神赓续传承,直到如今。
朱良成表示,现在的生活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我们全家还住着山洞,如今住的是瓦房、楼房。之前运东西都是肩挑背扛,现在都是汽车,扁担都‘下岗’了。”
高笋塘村投入使用的游客接待中心。(摄/徐辉)
除了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指着投入运营不久的的接待中心,高笋塘村支部书记杨波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杨波介绍,忠堡大捷烈士陵园始建于1986年,2005年进行了改扩建,近几年又建了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纪念馆、纪念馆、英烈园,被列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就有7万人次左右。接待中心每年村集体的收入就有15万。”
忠堡大捷纪念园内的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纪念馆。(摄/徐辉)
另外,高笋塘村建成了300亩的杨梅采摘基地,每亩一年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
田新民介绍,咸丰县把握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咸丰段和红色美丽村庄的机遇,高标准、高定位规划忠堡大捷、龙潭司起义遗址、大村会议旧址等红色遗址,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推动红色美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