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若怡 王汝希):《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曾感慨道:“难道二十世纪初叶的那些,相当于现在的‘90后’‘00后’,都像神仙一样吗?他们为什么能在这么小小的年龄有这么大的家国之志?”他随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时代赋予了这些人身上的革命性。
1905年出生的卢德铭,在成都公学学习期间便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说是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国破城碎,混战不绝,卢德铭很快意识到书墨的单薄难以承载河山的广袤,于是毅然弃笔从戎,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扬鞭立马,只有从保留下的家书里才能依稀辨得一位思乡的书生模样。那一年,卢德铭十九岁。
(卢德铭旧照)
三年后,卢德铭率领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将攻打方向转移到农村地区的主张,对这一正确决策的最终通过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与卢德铭雕像)
自古名将,人间难见白头。为掩护部队前进,卢德铭在敌军数路夹击中挺身而出,他从前队折回,带领一个连抢占高地阻击敌特务营和保安团,同时指挥被打散的第3团官兵向前卫部队靠拢。在此过程中,卢德铭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壮烈牺牲,短暂的一生定格在二十二岁。
之后,在江西省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村的一条水沟旁,一位村民发现了卢德铭的遗体,并将其草草掩埋,意气风发的白马将军就此长眠。为他埋下尸骨的村民后来才知道,这位牺牲的少年叫卢德铭。
牺牲的太早,后人得以在诸如“假如卢德铭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能有多大成就”此类话题中热烈探讨着种种猜测与评说,最后的结论或许略有不同,但大都难掩字里行间的满是遗憾。
好在,英雄的意志却并未就此沉寂。在山口岩村,随处可见与卢德铭有关的纪念,村民们对于他的事迹也是如数家珍,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秋收起义烈士纪念碑)
84岁的罗淑文老人腿脚已经不太利落了,但作为一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还是会让人推着轮椅,把她带到卢德铭纪念馆里,从老照片、老物件、纪录片以及还原当年场景的塑像中追寻先驱者的足迹。
(罗淑文参观纪念馆)
青山环绕,民风淳朴,秋收起义的军旗高高飘扬,一束为人民谋幸福的火苗燃烧至今。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山口岩村大力挖掘红色资源,除建成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之外,还创新性地打造了水果、蔬菜采摘基地,日均吸引周边上千游客前来观光。
(山口岩村风光)
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便民服务也日益完善。这些年,山口岩村党总支部将闲置的老门店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开设宣讲室、志愿服务室等用来开展文艺汇演、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活动。同时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红色连心志愿服务队,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济困扶贫、矛盾调节、定期走访……你所能想到的问题,都包含在他们要解决的职责范围内。
距离卢德铭烈士纪念馆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卢德铭小学”,作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它以红色教育为主线,以卢德铭精神为校训,引导祖国的花朵们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耳濡目染的浸润下,一代代少年在和平年代茁壮成长。
蓦然回首,时光已匆匆流逝了近百年。青山有幸埋忠骨,在卢德铭遗体被发现的地方,早已不见曾经破败荒凉、杂草丛生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广场,草坪上放置着两架空军捐赠的战斗机,它们以旧日搏击长空的身姿见证着山口岩村如今一派干劲十足的红火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