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4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一季度减少212亿元。从近万亿市场到如今规模逐年缩小,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什么?
2005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起步;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小额贷款公司被定义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指导意见明确,设立小贷公司的政策目标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小额贷款公司每年新增超过1000家,资金规模快速增长,高峰时期的从业人员数量接近12万。2017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达到9799亿元。
2018年,由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完成的一份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小额贷款公司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微弱”群体,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发挥了维持生计和稳定就业的作用等。但在高速发展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程度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15.3%的公司面临非常严重的信贷风险,贷款不良率达到90%以上。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统一监管势在必行。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修订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4倍LPR,即15.4%,较此前24%和36%的利率基准大幅下调,小贷公司的利润空间骤然收窄。
1个月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健康发展。文件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不得用于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房地产市场违规融资,法律法规、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禁止的其他用途。
今年3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表示,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在明确监管主体、规范发展条例之后,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机构减少277家,贷款余额减少212亿元。在抽去水分之后,小额贷款市场或将回归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本来意涵。
编辑:王汝希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