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得秃噜皮了咋说?最后一代猎人老夫妻开网课教濒危语言

来源:扬子晚报 | 2021年03月01日 06:18
扬子晚报 | 2021年03月01日 06:18
原标题:最后一代猎人老夫妻 开网课教濒危鄂伦春语
正在加载

  曾经狩猎的照片 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

夫妇俩接受采访

  鄂伦春语是濒危语言之一,年轻人会说的就更少了。从去年开始,住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代猎人郭宝林就和同为鄂伦春人的妻子戈晓华一起,通过网上直播来教大家说鄂伦春语。为了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夫妻俩退休后还办了个小小的家庭博物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话二老,他们向记者回忆了曾经的狩猎生活,也感叹下山定居后的68年时间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开起网课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已有100多人参加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鄂伦春族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记者联系这对鄂伦春族的老夫妻,郭宝林今年75岁,戈晓华69岁,他们告诉记者,因为年纪大了,发现身边会鄂伦春语的人越来越少,就想到能不能把自己所保留下来的鄂伦春语教给想学的人。

  “‘往上滑’怎么说?‘烫得秃噜皮了’怎么说?”记者看到,戈晓华的网课从最简单的生活词汇开始教起,讲解得清楚而有趣。戈晓华说,偶然的机会发现可以在手机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就和老伴琢磨着,开个小课堂。没想到,群一建起,就有很多人报名,“我们也没做什么大力的推广,就口口相传,从去年3月开始,陆陆续续加了有100多人了。他们中间,有年轻人,也有比较年长的,有鄂伦春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只要他们感兴趣,我都会教。”戈晓华说,一般的上课时间定在晚上八九点,她在群里直播教学,老伴在边上指点。

  看了二老的小课堂,不少网友留言鼓励:“给你们点赞!致敬!”“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戈晓华说,自己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族小伙子,所以他们平时也都是讲汉语,“只有我和老伴说话,才会讲鄂伦春语,不过我开了课之后,女儿也会跟着我学习了。”

  打猎生涯

  曾打死一只黑熊,现在想想还很后怕

  记者了解到,75岁的郭宝林老人,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兴安岭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十几岁成为猎人,打猎五十多年,“现在像我们这样的老猎人,几乎没有了。”

  回忆起曾经在深山里的狩猎生涯,郭宝林仍旧觉得,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戈晓华告诉记者,以前出早猎,早上五点多钟就上山了,九点多打到猎物就回家,一天吃两顿饭。夏天下午四点多太阳还没落山,就去山上再打一次猎,“有时候是当天去当天回,也有一次去三五天,还有出去一个多月的,我们就在山上扎锥形帐篷过夜。”

  打猎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很危险的情况呢?郭宝林说,几十年的打猎生涯里,惊心动魄的故事太多了,遇到过狼、黑熊……

  戈晓华回忆说,老伴曾打死了一只黑熊,她到现在想想还很后怕,“那天天快黑了,在山里视线不好,他看到一个黑影朝他过来了,以为是驼鹿,就朝它开了一枪,当它站起来时,才发现原来是头黑熊。当时他枪里只有三发子弹,看到是黑熊,连忙又开了一枪,但没打中,眼看着黑熊就要追来了,他赶忙往回跑,黑熊一直追着他到了他住的屋子里。为了没有脚步声,他脱下鞋子,跑了出去。地上都是松塔,很扎脚,但他也顾不上。黑熊看到了他的床铺,就一直撕咬被子。慌乱中,他连忙又开了一枪,仍旧没有打中。眼看黑熊又要朝着他过来了,他抱着没有子弹的枪。他当时想着一定要拿到子弹袋才可以活命,于是又冒险进屋了。当时他离黑熊很近,拿子弹袋的时候都擦到了黑熊的皮毛,他飞快地拿了一颗子弹,扔掉了袋子,上膛开枪!眼看黑熊还在屋子里胡乱撕咬着其他物品,随着枪声,黑熊哐当一下倒在了他的床铺上,血流满地。”

  戈晓华顿了顿说:“老伴告诉我说,当时看到黑熊倒下了,仍旧十分紧张,只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还以为又有什么凶猛的动物过来了,直到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那是他的心跳声。”当天,郭宝林筋疲力尽,就和死去的黑熊一起躺在床铺上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他才缓过来,有力气去处理黑熊的尸体。

  制作工具

  丈夫是“桦皮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虽然经历了太多命悬一线的时刻,但戈晓华也表示,几十年的打猎生涯,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以前打猎,时常住在山上。夜晚,能够看到满天的星星,我还会和老伴一起在河边打鱼,然后一起烤鱼吃,那时候的鱼很大,打上一条,就能吃一整天。”

  说起河水,戈晓华告诉记者,他们民族因为依山傍水而生,所以有自己独有的交通工具——桦皮船。桦皮船用松木做架,外面包的桦树皮,接头处用柳条缝好并涂上松油,船长一丈多,宽约三尺,船两头尖而上翘。这种船在水上行驶,顺水用桨,时速可达50里,逆水撑杆,时速可达20里。“夏天的时候,我们都是用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狩猎、打渔……这种船大的能坐四五个人,还很轻便,一个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扛着走,航行起来也没什么响声,所以很容易接近动物,是最好的狩猎工具了。”戈晓华说,老伴郭宝林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后一位拥有桦皮船制作手艺的人。

  目前,鄂伦春族桦皮船主要的传承基地是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和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族桦树皮技艺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宝林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游猎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退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舞台,桦皮船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现在不让打猎了,捕点鱼还行!”郭宝林说。

  生活改变

  建了家庭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了解到,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戈晓华告诉记者,1953年,他们这里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2009年,枪支被收缴之后,老伴就正式结束了猎人的身份。”戈晓华说,自己退休前是一所学校的后勤人员,丈夫是当地乡政府民族事务办的干部,“我们不再打猎了,国家落实了很好的民族政策,我们生活很安逸。现在有退休金,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很感谢政府,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2019年,戈晓华还和老伴一起成立了家庭博物馆,“地方不是很大,摆了很多以前打猎时的照片、工具,包括一些自己做的打猎时穿的皮质衣物,这都是以前的记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记者了解到,从二老在自己家里设立家庭博物馆以来,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来了之后都说,没有白来,真真切切地了解了当年的生活。”鄂伦春族人因为长期依山傍水过着狩猎生活,枪、马、狗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空的时候,我和老伴还是会骑着马上山,回忆回忆当年。”戈晓华笑着说。

编辑:董淑云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烫得秃噜皮了咋说?最后一代猎人老夫妻开网课教濒危语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