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飞机去播种!这群扎根西部39年的空军官兵,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2月03日 14:40
央视网 | 2021年02月03日 14:4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说起空军飞行员,大家想到的一定都是“酷帅”的模样。他们驾驶着最先进歼击机、运输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一飞冲天,傲视环宇。

在航展上飞出炫目的特技动作,让人惊叹不已;在国庆阅兵式中飞越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战略投送,每一样拿出来都是一曲强军战歌!

然而,人民空军还有一支这样的队伍,他们常年扎根在祖国的西部,开着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运-5型运输机,用一粒粒小小的树种、草籽,为祖国播种绿色、为人民播撒希望!

在长达39年的时间里,这支队伍始终战斗在生态扶贫的一线,他们累计将1万多吨种子撒到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

从内蒙古腹地腾格里沙漠到黔南的崇山峻岭,从榆林播区到格尔木草原,从川西高原到贺兰沙丘戈壁,他们啃下了一个个被黄沙统治的荒漠,创造了一个个看得见的绿色奇迹,为老百姓铺就了一条条脱贫致富的绿色大道!

驾驶着我国最早的运输机,做着最有生命力的事!

他们,就是与黄沙宣战、默默无闻在祖国大地上播撒绿色、创造奇迹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01

2020年,毛乌素沙地即将在陕西版图消失的新闻不断刷屏。这项中国人民创造的绿色奇迹背后,就有这群空军飞播官兵做出的贡献。

20世纪初,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沙化严重,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之间的毛乌素沙地狂风卷起漫天的流沙,像张着血盆大口的“沙魔”不断向南席卷、扩张,已经逼迫陕西省的榆林城三次南迁。

“沙魔”呼啸着越过城墙之后,整个榆林城犹如茫茫沙海中间的一个孤岛。如果放任不管,这座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的大漠边关很可能会被黄沙掩埋。

响应“为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的号召,1982年,扎根祖国大西北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启了西部播种造林、治理沙化的飞播任务。

开着飞机播撒种子,这项听着有些新奇甚至还有些浪漫色彩的工作,其实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

飞播作业的地方大多是荒山、野地、大漠、戈壁,风暴沙尘常常是说来就来。第一代飞播人扎根西部大漠时,住的地方连门都没有,经常是早上一起来,脸上、嘴里都灌满了沙子。

一年适合飞播的季节主要在5月到7月,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飞行员们就用土办法,给机舱的窗户上蒙上蓝色的布;他们顶着50多度的酷暑,挑战身体的极限,一天要飞上十几个小时,为的就是争分夺秒抢播期,赶在雨季来之前把种子撒向大地。

也许有人会问了,运-20这样先进的机型都已列装,为什么飞播造林还要开运-5?

运-5是很多军迷口中的“绿色战鹰”,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尤其是低空性能非常出色,可以在非常简陋的机场起降,非常适合飞播造林。可能还会有人不解,不就是开着飞机往大地上撒种子么,这有什么难的?

实际上,为了保证每一粒种子能落到有效位置,飞播作业必须要超低空飞行,加上飞播的地方往往是沙丘、山沟、或者连绵不断的荒山,飞行员必须沿着山势走势不停地调整飞机的姿态。

2014年6月,李铜和辛嘉乘就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天,他们正在陕西秦岭地区飞播,那里山峰数量多、密度大,山里面被薄雾笼罩,能见度只有3公里。对于航行时速150公里的飞机来说3公里只有短短1分钟的时间,1分钟后面是什么,有可能是天空,也有可能是山体!

然而, 两人谁也没有想到,就在飞播任务即将结束时,危险突然降临!飞机穿过一层薄雾之后,眼前突然三面环山,此时,紧急迫降根本不可能,只有让飞机直线爬升越过大山。当两人屏气凝神把飞机速度压到最低,把飞机上升速度抬到最高,最终飞机贴着树梢越过大山时,一片蓝天出现在眼前,那一刻,他们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样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背后,是飞播官兵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全力以赴的刻苦训练……

02

为了适应各种起降环境,年轻的飞播官兵苦练飞行技艺,他们不断缩短起降距离的极限,他们不断压低超低空飞行的高度,他们不断提高飞机飞直线的精度,即便是在大风天,误差也不超过十米。

然而,即便训练严格到这样的程度,真的到了实施飞播的现场,年轻的飞播官兵还是会被现实狠狠浇一头冷水。起伏不断的戈壁,说来就来的沙尘暴,飘忽不定的冷热气流,——真正的飞播区比训练难得多!

副大队长王玮锴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飞播大队临时驻地设在了宝鸡市北坡顶部的机场,一般民航使用的跑道是2800米,可这里只有500米,尽头就是悬崖峭壁,如果起降失败就会直接冲出跑道,后果非常严重。

为了适应短跑道起降,官兵们就用白线在训练场划了一个500米的跑道,每天就在白线区域里不停地练习起降,从400米、300米,最后缩短到只有220米!

从不断地学、不断地练,到一次次开着飞机向大地、向荒漠、向山丘播撒种子,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他们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荒山沙土之上嫩苗吐牙、黄沙翻绿、沙漠成林。

这些曾经从航校毕业,无数次憧憬着开战斗机翱翔蓝天,却在西北萧瑟的自然环境开着运输机播种的年轻飞行员们,在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奇迹中,愈发读懂了飞播的意义:很渺小的一个人,在这个地球上留下了那么大一片面积的绿色植被,让沙漠成林从不可能变为可能,让饱受黄沙之苦的老百姓因为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多大的骄傲和荣耀。

他们,也愈发体会到老一辈飞播人对飞播的挚爱和敬畏,几十年坚守下来的初心和艰辛,“你飞的每一个架次,都要对得起良心,你播撒的每一粒种子,都该在它应该生长的地方。 ”

然而,飞播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大自然,还有对于意志力的考验。飞播的工作这样艰苦、这样危险,为什么在中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飞行队员,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为什么一代代飞播人虽经数次转隶、转战多地,但他们为西北添绿装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

03

答案就在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里,一代代飞播人播撒出去的那一粒粒代表着希望、寓意着生命的种子,早已化作一种精神、一股力量,融入他们的血脉,扎根在一代代飞播人的心底。

提起自己心中的这粒种子,年轻的飞行员高鹏说:是我的师傅播种的……

高鹏的师傅名叫张建刚,是大队中参加飞播时间最久、飞播次数最多的老飞播人!最让高鹏由衷钦佩的是,师傅张建刚飞播了整整36年,只请过2次假;最让他深受触动的是,师傅张建刚退休前与飞机告别的一幕。

那一天,太阳快要落山时,师傅完成了他最后一个架次的飞播任务,当所有人都准备退场时,高鹏看到师傅一个人依依不舍地围着飞机,摸了摸机翼、拍了拍螺旋桨,就像在和飞机说:老伙计,我们并肩作战了这么多年,我要先退休了,你还要再和这帮小伙子们继续奋斗在飞播的第一线。

那一天高鹏没忍心打断师傅,当夕阳的余晖罩在师傅和飞机身上的时候,那温暖的画面就像是一幅画,师傅并不高大的身影,就像是自己的父亲一样亲切。那一刻,高鹏忍不住红了眼眶,师傅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心疼他,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又舍不得他……

在终于要离开的那一刻,张建刚也对高鹏吐出了心中的话,我像你们这样年轻时,甚至不敢告诉飞行学院的老师,自己被分到这个大队,第一次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就在心里想,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长吗?

让张建刚震惊的是,两三年后重飞之前飞播作业的区域时,沙漠上的那一层绿苗苗,让他感动到说不出话来,这一颗颗种子是沙漠的希望,这一片片绿色成为他36年坚守飞播事业的最强大的动力。

更让张建刚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退休后,恩师在电话里对他说:我没想到你能在艰苦的大西北,飞了一辈子,飞到了最高年限,你是我最骄傲的弟子。

是啊,飞播人能不骄傲自豪吗?因为这一粒粒种子多少黄沙弥漫的大漠戈壁长出新绿,因为这一粒粒种子多少家庭改变命运、走出贫困,因为这一粒粒种子,多少孩子、多少年轻人,也将一个个萌发希望的种子埋在心里,用汗水浇灌、长成参天大树!

04

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沙漠种子,有一点点雨就能发芽扎根的沙漠植物,也成为一代代飞播人捧在手里、刻在心里的最宝贵的珍藏!

飞行员王海全,最喜欢的是梭梭树的种子,飞播之前还以为这是草种,几年以后再去看,把他吓了一大跳,整个沙漠上长满了高大的梭梭树!

飞行员高新最喜欢的是沙打旺的种子,这些种子小到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却能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开花结果。

飞行员石元泰对花棒的种子情有独钟,每到七月份,花棒盛开的片片繁花是沙漠中最美丽的风景!

飞行员许彦龙喜欢带着毛刺、很难播种的沙拐枣,种子上那一根根毛刺,像是太阳的光芒,也更像平凡执着、刚毅锐气的飞播人!

一代代飞播人用种子传播绿色,用绿色传递希望!

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他们用了32年时间,锁住了整个榆林境内的860亩流沙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植被覆盖率从1.5%提高到45.2%。

陕西榆林地区由四望沙海、五谷不生的旧貌变为四望绿洲、稻谷飘香的塞北江南、陕西粮仓!

飞播可以让沙漠变绿,也可以让梦想开花。

阿拉善盟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20年前,当地牧民在这块“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土地上艰难生存。极为恶劣的气候条件一度被国际专家认为是不适合飞播的地方。

然而,飞播官兵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在整整39年里,在这里坚持飞播作业从未间断,成功飞播造林591万亩,植被覆盖度由飞播之前的5%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0.4%,创造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

飞播种下的花棒在每年8-9月盛开,沙漠上的一片片花海尤为震撼人心,飞播种下的一粒粒树种,已经成为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的“绿色长城”,守护着一方水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飞播播种下的草籽,是沙漠里长出的希望,已经铺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大道。

如今的阿拉善盟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每年7月份是飞播林采种期,当地老百姓通过采收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的花棒、沙拐枣等种子增加收入。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不仅将黄沙变成了绿土,更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一片沙,因为一把种子而改变,满眼绿,因为一群英雄而耀眼。飞播人翱翔蓝天,心系大地,他们每一次在天空中划过的航迹,都描绘成祖国山川沙漠上的一抹绿。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留住防沙固土的青山绿水,把奋斗的精神化作梦想的图景;他们用自己的灰头土面,换来播区生态的改头换面,把荒芜的大漠变成富足的宝地。

这世上最浪漫的事是什么?我想,是当我们的子孙后代捧着书本、嗅着花香、享受丰饶肥沃的土地芬芳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说:孩子,几十年前我们的脚下还是一片黄沙,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开着轰隆隆的飞机从天空中向祖国的大地上撒满五彩缤纷的种子……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开着飞机去播种!这群扎根西部39年的空军官兵,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