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四川火普村:一个凉山深处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12月06日 21:20
央视网 | 2020年12月06日 21:2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12月初,大凉山腹地解放乡火普村,蔚蓝的天空与远处半山腰的雾气连成一线,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亮。随着大巴车缓慢驶入,映入眼帘的是蜿蜒穿行的崭新乡间公路,公路旁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火普村掠影(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火普’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山峰之巅’,此刻我们站的地方海拔有2800米”,火普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说道。曾远旭称作为“三区三州”地区之一,火普村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极度贫困村,“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这些几乎都是‘从无到有’,和我们的汉区没法比,但是‘从无到有’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易地扶贫搬迁 告别“贫中之贫”

  “过去这里的生活可以概括为‘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曾远旭称这里山高石头多,村民们一出门就要爬坡,彼时村中狭窄的泥泞路和成片破旧的土坯房随处可见。

  “白天烤太阳,晚上数星星;生在火堆旁,死在火堆上”是过去彝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猪牛羊和人都混住在一起,进到老乡家里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到处都是猪粪羊粪”,曾远旭称如今的火普村,与自己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时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

火普村现任第一驻村书记曾远旭(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对于上述景象同样记忆犹新,“2015年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束手无策’”。在马天看来,要想让村民脱贫,第一步必须得“搬下来”,因此马天驻村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加强火普村的基层设施建设。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当年共实施41户易地扶贫搬迁和40户彝家新寨项目,改建11户,随后2017年又修建了22户彝家新寨。

  在村民们搬入新家之前,配套的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完善。其一是道路之变,2016年火普村新建公路11.9公里,建了两座便民桥,村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其二是用水用电之变,2016年全村实现172户706人的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全覆盖。其三是上学看病之变,2016年新建幼教点2个,新建村卫生活动室1个,适龄儿童入学率、新农合参保率均达到100%。其四是居民公共设施之变,2016年修建民俗文化坝子4个、垃圾池4个、公共厕所1个、食堂1个,全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住进了新居,道路也通了,水电都通了,看病上学都不难了”,改变了过去“贫中之贫”的生活环境,马天又开始思考下一步如何让村民们发家致富。

  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借力科技自主“造血”

  “靠马铃薯脱贫的话,返贫的概率太大了”,2015年7月马天来到火普村,刚来不久他便把所有村民的家都走了一个遍,“后来我在村里田间地头发现了野生草莓、野生菌类、野生中草药,看到这些我就觉得村民脱贫有了希望。”当年10月,马天自己花钱承包了一小片土地,又买了草莓、菌类的种子,开始了第一次尝试。

  “2016年五六月份,我发现草莓结了果,菌类长势也很好,这期间我都没管过它们,让它们在野外自然生长。”马天表示第一次尝试种出来的草莓口感很甜,“甚至比城里卖的草莓还要甜”,但是草莓的个头不大,光泽也不太好,于是他又尝试着将草莓试种在大棚里,果然草莓的光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通过土地流转共7户7.91亩,搭建大棚6.8亩,火普村开始引进大棚技术种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385元,实现“零”的突破。

火普村原第一驻村书记马天(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目前,火普村在保留原有马铃薯种植的传统产业基础上,还发展了多样化的新型特色产业,例如羊肚菌、草莓、金银花、灵芝、香菇、高山蔬菜、西门塔尔牛等。马天表示这些高山蔬菜和羊肚菌当天采摘收走,物流随即就会运出,卖给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正如马天所言,“荒山荒地也能致富挣钱”。

  从马天身后一排排整齐的种植大棚向远处眺望,在进入村子沿途平缓的山坡上,有几处连片的高原生态蓝莓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引人注目。曾远旭介绍,这是今年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才刚开始试种的蓝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博士董顺文表示,“贫困地区要脱贫,产业必须实行‘造血’得配好‘血型’的做法,根据不同‘血型’开具不同‘处方’”,通过实地考察,四川农科院最终决定在火普村培育蓝莓产业,实施差别化产业扶贫。

火普村村民新居与种植大棚(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四川省农科院解决了村上闲置的土地问题,还培训村民科学种植蓝莓的技术。目前,火普村蓝莓产业园扶贫基地占地约40亩,现目前已投放1万株蓝莓幼苗,成活率达到90%,预计在2023年达到丰产期,届时一亩土地能给村集体经济增加2至3万元的收入。特色产业园的带动,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高端水果种植和采摘中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愿意回到家乡,改善了以往“空壳村”的局面。

  据了解,该基地配备蓝莓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蓝莓种植进行科学的规范化指导,通过高清图形采集系统能够对蓝莓种植苗情、虫情和日常生产作业等信息进行监测,方便专家根据远程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种植指导。

  曾远旭表示,田间小型气象站可以对基地内蓝莓生长环境数据进行自动采集与监控,精准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降雨量、风向风速以及土壤温度、水分等要素。除此之外,还能对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田间土壤缺水等状态进行预警告知,提醒管理者及时启动生产应急预案介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智慧平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也为火普村按下了产业发展的“快进键”。

  推进移风易俗 摆脱精神枷锁

  “如果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再多帮扶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又返贫”,马天透露火普村脱贫攻坚最困难的地方,还是在于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低,过去村里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不少,给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成为脱贫的精神枷锁。除此之外,不讲卫生、不坐板凳坐地下、不睡床铺睡地铺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不同程度存在。

  “过去彝族人在婚丧嫁娶这一块习惯于大操大办,比如说这一家今年收入有了提高,但是一旦这家发生了喜事、丧事,本来他家明天就要脱贫了,结果一夜之间就返贫,还欠一大笔债。”马天称自己刚来驻村的时候,许多贫困户家里办丧事,亲戚朋友要来八九百人,牛就要杀几十头,加上烟酒、烟花钱等,一次红白事花费十分巨大。“欠下的债,十几年都还不清”,村民吉地尔子回忆道。马天说许多村民没钱操办还得四处借钱,从此就过上负债的生活,有的债还不完还得靠下一代再靠打工来还,“因为如果他不杀那么多头牛,他怕其他村民说他不够孝顺”。

村民吉地尔子(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马天从村干部开始抓起,要求村干部起到表率作用,不能参加大肆操办的红白事。同时,他还找了村里德高望重的前辈一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杀牛可以,但不能超过4头”。如今,村里订立了村规民约,规定红白事从简操办,划定限额,建立聚餐申报和监督机制,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除此之外,移风易俗还体现在餐饮习俗、卫生习惯、厕所革命等多个方面。马天称为了改变村民过去的陈规陋习,他在全村推行“道德积分”,村民是否具有个人卫生意识、家中是否干净、家具摆放是否整齐、红白事是否从简操办等,都是平时考核的项目内容,获得的积分都会存在“道德银行”里,“之前村里每年评出的卫生标兵,会得到一台洗衣机作为奖品,其他村民就会觉得很羡慕,这样一来他们也愿意改变自己的卫生习惯。”

火普村“道德银行”(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这里就是我们村的‘道德银行’”,马天指着前方说道。据他介绍,道德银行和雄鹰基金超市为火普村倡导文明新风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村民们不用花钱,只需凭借存在“道德银行”里的积分就可以到雄鹰基金超市换购商品。为了推进移风易俗,村上特意制定《道德银行积分管理办法》,驻村工作队每月会进行评分,到年底将根据每家的积分排名发放奖品。

  为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村里想出了各种办法,将好做法折算成积分,在雄鹰基金超市兑换物品,设立农民夜校、“火塘夜话”、“坝坝电视”……点点滴滴、春风化雨,当前,火普村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不讲卫生等现象逐渐消失。

火普村掠影(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凉山彝区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是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然而,正是因为村“两委”和马天、曾远旭等驻村扶贫工作干部以及当地群众的同心协力,用实际行动在凉山深处“绣”出了一幅脱贫致富的绚丽图景。

  “我在火普村的五年中,亲眼见证的感人故事非常非常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记得驻村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十几个村民自发坐车来到西昌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说到这里,马天的眼圈微微泛红,“火普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会过得更加红火”。

编辑:康彦龙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决胜2020】四川火普村:一个凉山深处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