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主任罗为少将表示,中国军队维和30年,先后派出1000多名女性官兵参加。其中,辛源少校的事迹诠释了当代中国维和女军人也是“当代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奉献精神。
辛源少校是谁?
为何将她称作“当代花木兰”?
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非凡经历↓
排雷专家辛源
辛源:中国维和女军、联黎司令部战斗工程处参谋
“辛源少校是一名90后的年轻女军人,同时她也是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我想,辛源少校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维和女军人也是‘当代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奉献精神。”
在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主任罗为少将如此介绍中国“蓝盔”中的“花木兰”。
去年10月,辛源被派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担任司令部战斗工程处高级排雷参谋,也是联黎部队唯一负责扫雷行动的女参谋军官,承担扫雷计划制订、监督管理部队扫雷行动的工作。
为了高标准完成这项任务,辛源少校冒着极大的风险和扫雷分队一起深入雷场进行勘察,亲自掌握第一手情况,从而制订出周密的清排计划,最终提前34天完成了这项扫雷任务,一共清排雷场1500多平方米。
今年5月29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向辛源颁发了“军事性别平等倡导人”奖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艰苦危险的扫雷工作中体现出的专业敬业精神。
中国女军人
习惯了用战斗为青春加冕
她们的身影不仅活跃在
抗击疫情的一线
狼烟四起的沙场
高山大海的边防
一起为她们点赞!
绽放不凡!为这些“当代花木兰”点赞
人民英雄——陈薇
陈薇少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陈薇,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陈薇在实验室工作(2014年12月28日摄)
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
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再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
从军29载
陈薇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
矢志为人民构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护的坚盾
△陈薇(中)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在机场登机(1月26日摄)
“虽然我被授予‘人民英雄’这个称号,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英雄。我是在武汉一线抗疫军队的军人代表,这个奖项是对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女性群体的一个褒奖。”
表彰大会后,陈薇如此说道。
北大走出的特种兵——宋玺
宋玺:原海军陆战队某旅女子侦察队队员
宋玺
北京大学学生
原海军陆战队某旅女子侦察队队员
这两个看似毫不搭边的身份
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受父辈影响
宋玺从小就对部队怀有特殊情感
2015年
大三的北大学子宋玺
在经历两年校园生活的沉淀与积累后
鼓起勇气坚定踏上携笔从戎的追梦之旅
2016年12月
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里唯一的女陆战队员,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她所在的护航编队完成62艘次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被追击船舶2艘、发现并驱离疑似海盗活动小艇82艘次。
2017年9月
宋玺退伍复学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参加了师生座谈会。宋玺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在军营锻造、校园学习中的成长感悟。总书记为她的经历点赞,称宋玺就如同电影《红海行动》中的那位女兵。
最美坦克女兵刘姝杉
刘姝杉:99A坦克女车长
2019年7月
坦克手刘姝杉的一组对比照片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刘姝杉是陆军首批99A女坦克手之一
从白皙靓丽的少女到英姿飒爽的坦克女兵
训练基地的硝烟见证着这位女孩的蜕变
因为草原阳光和风沙的“雕刻”,刘姝杉曾经白皙的脸庞留下了一道别样的“色彩”。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被战友们称为“当代花木兰”的刘姝杉,在朱日和大草原上,经过风沙的洗礼,愈加英姿飒爽,描绘着属于她的戎装年华。
“我什么时候最美?就是我站在坦克上,风沙打在脸上才最美。”
花木兰不仅仅是一位女英雄
更是代表了一种女性精神
而这种精神在我们身边越来越能被感受到
有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警察姑娘们
有在疫情一线与时间赛跑的医护小姐姐
有在大山里教书育人的女校长
还有扎根基层、深入国家基础建设的女村官
......
都是当代最美的“花木兰”
在我们身边 处处可见“花木兰”
抗疫一线女医护
在我国抗疫关键期,有这么一群最可爱的女性同胞,她们肩膀虽柔弱,却拥有最顽强的拼搏精神,她们就是抗疫一线的女医护人员。
据统计,在驰援湖北的 “最美逆行者”中,女性医务工作者约占70%。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以“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决心与勇气,始终坚持在抗“疫”最前沿,撑起疫情防控的“半边天”。
“燃灯”校长张桂梅
2020年,“张桂梅”的名字和她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让她读书。”“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11年,这位“奇迹校长”让1645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十几年如一日,从清晨到深夜,陪着学生跑操、上课、吃饭、自习,没有一刻停歇。
即使今年63岁的她,爬楼梯已十分吃力,每天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翻阅她的诊断书,上面罗列着骨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7种疾病,但她仍在咬牙坚持。
这是一名人民教师对大山的承诺。
“娃娃书记”李文娟
“我的维吾尔语名字是阿依布拉克,意思是像月亮和清泉一样纯洁善良的人,是我的维吾尔族爸爸给我取的。我是阿克陶的‘疆一代’。”出生在四川资中李文娟,源于对乡土的亲近感,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到新疆最艰苦的南疆基层工作。
△李文娟(右二),在新疆居民家中
2015年11月,李文娟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经过维吾尔语培训,以内招大学生的身份来到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工作。扎根阿克陶县基层,李文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脑子里想的和工作日志上记录着的都是如何解决困难群众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带领群众致富、走上更幸福生活的各种阶段小目标。
农区、牧区、机关、基层……自2015年到新疆工作以来,她先后在6个岗位上锻炼,逐渐成长为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党委书记,深受同事和当地群众的喜爱。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细心发现,身边处处都有“花木兰”。
向“当代花木兰”们致敬!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郑弘
策划丨文雅 关美璐
编辑丨杨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