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消息:上一期收尾于本土化,如今话题继续,自然不能放过距离我们最近且本土化最成功的产品——姚明。
个人认为,NBA风行这么多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在结束了联盟里不能容纳有色人种的偏见后,为他们攻城拔寨战无不胜的明星制策略屹立不倒,靠的就是收容并包。明星制和本土化从来没有去对立过,不管你是塞黑人、德国人、西班牙人、土耳其或是中国人,攻克一个市场的方式是拉其入伙,而不是非要用自己一成不变的文化去替代对方的文化,用自己的球星去取代对方的球星。他们打一开始就清楚那是无效的,所以也从未强买强卖,这与麦当劳或肯德基登陆中国后,发掘出越来越多中国风味的饮食是一样的。
我是2002年开始以文字的方式去描述篮球的,纯粹出于业务的关系,不得不购买、搜集大量的相关报刊杂志和书籍。2002年也就是姚明参加选秀的那一年,在该年的6月份之前,关于姚明之于NBA的种种讨论文章已经不断的见诸报端。彼时王治郅已经在小牛落脚,巴特尔开始执着的在掘金扮演犯规大王的角色,这两人的NBA之路都不如意,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姚明比之此二人胜在年轻,胜在身高,胜在他刚刚为上海东方拿了个冠军并且在总决赛里打出了21投21中的恐怖数据,而王治郅在国内的威风八面已经是一年之久的老皇历了。
那时有个家伙,名字我忘了,好像是个经济学的研究生还是啥的吧,把那篇几乎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分析文章在《体坛周报》和《南方周末》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上轮流散布,流毒甚广。一稿多投这种人品问题不提也就罢了,用逻辑混乱的观点轮奸读者眼球也忍了,错就错在这些报纸一点审美情趣没有,一点思维能力没有,一点互相参考的习惯也没有,由着这厮胡来。
当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是位比较知名的篮球评论员提出的,大意是说姚明一旦登陆NBA,就将是中国竖在美国最高的广告牌。我不是很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我觉得在逻辑层面上来说,你竖一个广告牌在对方那,须是可以自己获益的,那么这个广告做得才有效。在姚明这个问题上,谁直接获益,很难说。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姚明代言了那么多广告,国内屈指可数的也就是个联通,但受制于业务所限,那不过是中国人掏中国人的钱,又不是赚美国人民的币。至于其他广告,倒真上档次,一水的世界500强,收成上也是尘归尘,土归土,没看出如何为咱们这个泱泱大国制造外汇收入来。倒是每年日益增多的跑到休斯敦及美国其他各处去采访NBA的记者,大大刺激了美国的旅游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把人家的腰包塞了个鼓鼓囊囊。
那么姚明到底带来了什么呢?我不谈论他是不是个合格的状元,他的球技是不是真如个别媒体说的征服了美国观众,我仅仅是讲一个即得利益:姚明出去了,搭衬着的是中国粉丝们闻风而动紧随着购买的西服手表笔记本电脑和汽车,姚明拿广告费,利润被洋鬼子抽走了,我们这还眼巴巴的看着这个广告牌,闲极无聊的时候思索它为什么不“转向”,把外币引进来。当然会有人说我们在这四年里见识到了一些先进东西,但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以前关注的少:首先NBA不是姚明带来的,1989年斯特恩就跑到CCTV的大门前听宣了;其次先进的训练方法和专业性的指导也不是白给的,只要你肯花钱,多少年前就能请进来。大约10来年前有个给NBA制造替补席上那种休息椅的厂家来中国兜售,咱的领导们把自己屁股放上去后由衷的感叹道:真舒服啊。一问价钱人家说每把椅子100美金,领导们马上掏出计算器,一阵演算之后说按照场地长度来看这笔钱够买好几套真皮沙发的了,您还是请回吧!先进的东西我们不是没接触过,只是有了谋面的机会没把它留下。
但是,姚明催生出了篮球市场,特别是篮球媒体的一片早熟景象,不过,那将属于下一期话题了。
责编: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