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11时,停放在荆州博物馆的谢家桥一号墓主棺,在众人的期待中如期开棺。但结果让人有点失望。开棺后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棺内表面一层除了黑色的积水和腐烂的丝绸品外,并没有发现湿尸。专家称,从开棺的情况来看,存在整尸的可能性不大。主棺的清理工作将从今日起展开,至少还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清楚棺内陪葬文物的大概情况。
荆州谢家桥1号古墓出土的漆盘底部竟有一个“王”字,有专家推测,墓主可能为“王”。昨日,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宣布,文物部门已做好了出土千年湿尸的准备工作。墓主到底身份如何高贵?是男是女?尸体保存如何?这一最后谜底将于今日上午开棺揭晓。
记者在现场看到,29日11时许,身穿白大褂、戴着手套和口罩的考古人员首先剥离了用于封棺的生漆,接着8个工作人员一齐用力,沉重的黑色棺盖被掀起,轻放在旁边地上。原以为密封良好的棺内竟然有一层积水,水中还漂浮着蛆壳和丝织品的残片;一幅有着红色绣花的丝绸平放在表面,完全遮住了下层的物品。
11月26日晚,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主棺被成功吊起。当日23时40分许,距今约2000年的西汉古墓――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主棺被成功吊起,并装车运往荆州市博物馆,等待开棺清理。经过7天的紧张发掘,这一墓葬共发掘出文物193件(套),对研究西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1月26日,荆州考古专家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小心翼翼地从古墓主棺上取下四层丝绸棺罩。这些棺罩保存非常完整,虽时隔千年但颜色鲜艳如故。据了解,考古队将连夜把主棺运往荆州博物馆,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透露,主棺将于29日开棺,届时墓主身份将有定论。
经过一个上午的精心准备,昨日下午2时34分,考古工作人员开始着手揭取主棺棺罩。
因遭盗墓分子破坏,荆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荆州谢家桥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工地现场总指挥王明钦介绍说,清理工作逐室展开,从上到下进行。各厢室的水约有1.8米深,漂浮在各个厢室中的丝织品最先清理出来。出土的文物多为漆木器,类别有漆盒、漆樽、漆盘、耳杯等,色泽鲜亮如新,让人眼睛一亮。此外,还有铜甑、竹筒、陶壶等铜、竹、陶制品。汉代人的食物板栗、花椒也浮出水面,还有单件的或用草绳捆好的成套器皿。让人惊叹称奇的,还发现了汉代的模型瑟(古琴类)。
湖北发现保存完好的西汉墓葬。考古队初步判断,这座墓是西汉早期墓葬,据今已有2000多年。
这座沉睡了800多年的古墓位于皋亭山北麓,离半山镇刘文村1.5公里,这片墓圈四周有明显的挡风墙、排水沟等,据了解,墓圈直径约12米,面积89平方米左右。中间是一座南宋双室石椁墓。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教授近日透露,经最新摸底发现,我市主城区有1400多座古墓,“当然,另外还有大量古墓沉睡在地下,有待我们发现。”
在岐山县蒲村镇赵家台遗址新发掘的两座西周贵族大墓中,其中一座大墓的墓道口两侧已发掘出10多个马车铜轴木轱辘。
南京江宁陶吴镇狮子山一带,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座大型土墩墓.据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南京地区首次发掘如此大规模的土墩墓,他们已经在此工作了半个月.经考古人员勘查,发现了三个盗洞,可能该墓历史上曾被盗过.
一处距今1500年左右的大型南朝家族墓群,日前在湘潭市岳塘区丝绸南路续建工程工地被发现。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大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3座墓葬,目前已对其中两座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28层的渝海大厦下面,隐藏着巴蔓子的古墓 ,此墓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栋高楼是怎么建起来的?当初的手续已很难查阅。
前日,在墓主的随葬品中,赫然发现了稻谷、红枣及板栗,是否意味着墓主可能下葬于秋季?
荆州博物馆副馆长称,一般可以依据这些随葬的食物判断墓主的下葬时间。他说,现在正是吃板栗和红枣的时候,墓主很可能下葬于这个季节。
前日,在墓室东厢,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了一个漆盘。在盘底,一个“王”字清晰可见。墓主姓“王”?专家称,也可能是制作盘子的工匠姓王。
王明钦表示,虽然该墓是西汉早期古墓,但古墓里竟出土了秦代风格的蒜头壶酒器,因此,有专家认为,该墓的具体年份可能处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墓主可能是投奔到西汉的秦朝贵族。
有专家认为,根据秦汉时期的墓葬特点,谢家桥附近可能有一个家族墓葬群。但对于这一观点,王明钦显得非常谨慎,表示目前不能判定。
谢家桥一带,在江汉平原上显得地势特别高。王明钦说,在谢家桥附近,荆州博物馆已发现了几座秦代墓。前不久,考古队对谢家桥1号墓附近方圆100米内进行了勘测,暂时并未发现有其他墓葬。不过,他没有排除附近有墓葬群的可能。
此次发掘的漆耳杯成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棺罩保存最完好,甚至比此前马山一号墓和167号汉墓出土的棺罩保存得都要完好。
出土的蒜头壶保存最完好,特别是蒜头壶的木塞及棕绳生动再现了古人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有助于研究古人的行为方式。
加固棺罩的雕花最是罕见。
5件保存完好的大香囊(丝袋)出自同一座汉墓,也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