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川开城祭奠者秩序井然

 

CCTV.com  2009年05月11日 07: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京华时报  

   >>>进入社会频道

北川老县城开禁,北川市民前来祭奠亲人。

祭奠亲人。本报记者张沫摄

  10日,北川老县城废墟内为“5·12”遇难者,举行了公祭。同时为方便祭奠群众,老县城遗址从昨日起到13日对当地群众开放。为避免交通堵塞,政府部门组织了专用中巴车运送祭奠群众。截止到昨日下午6时,进入县城祭奠的群众约3.5万人。和清明节相比,城区内没再设置警戒线,秩序井然,祭奠群众已经适应了这种纪念的方式。

  开城祭奠查身份证

  昨天中午12时许,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正式开放。记者在管制区域入口看到,早已等待在此的群众在管制区入口前排起长队,执勤人员仔细核查身份证件,只有持当地身份证的人员才能进入。

  从安县方向,一辆接一辆贴有祭奠字样的中巴车运送着当地群众来到这里。大量的外地游客不得进入老县城,只有前往县城旁边的望乡台眺望北川。因为望乡台有限,如今在望乡台上方的公路弯道处有出现了一处新的望乡台。为确保此处的游客安全,警方在此增派了警力。

  为了减少游客的数量,确保祭奠人员通行,北川交警部门在安昌镇彩虹桥、永安镇、擂鼓镇和凉风垭设置了4道卡点,外地车辆禁止进入永安卡点以内,当地群众的车辆也只能停靠在凉风垭以外。因昨日祭奠的群众较多,一度出现大量车辆受阻擂鼓镇的情况,交警部门提醒尽量不要自己驾车前往。

  老城遗址新增设施

  北川老县城区域,已经出现了与清明不同的变化。原本阻挡在路中、影响交通和安全的巨石被清理,路面更宽了。三道拐的祭奠区域已经整修一新,用水泥砌起了专门焚烧香蜡纸钱的长槽,并设置了摆放鲜花的区域。方便群众的同时,这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县城内的多处楼房,挂出了醒目的祭奠标语。在沿途比较集中的祭奠区域,也修建起了不少祭奠用品焚烧区。

  县城内没有了警戒线,只剩下温馨的提示。警力也比以前少了许多,但群众非常遵守秩序,没有出现拥挤和进入危险区域的情况。祭奠群众已经适应了这种纪念的方式。

  入城群众半天3.5万

  截止到昨天下午6时,短短半天时间进入县城祭奠的群众约3.5万人。

  因为去年的5月12日是农历四月初八,本次开城前的农历四月初八,考虑到许多群众按农历行事的习惯,北川县城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开放,受到群众的欢迎。每年春节、清明、农历和公历的“5·12”纪念日,都将是传统祭奠亲人的日子,政府部门是否会每年都进行开放呢?记者虽然没有从当地部门获得确切答复,但当地群众认为,这样的开放应该会。

  祭祀完毕说笑离去

  走在满目疮痍的县城中,人们燃起了香烛,在废墟旁静默,或者低声抽泣几声。而后他们看着香烛燃尽,提着空口袋离开,说笑声再次回响在人群中。

  “你们真的能从悲伤中走出来吗?”法新社的一位高鼻梁记者,操着蹩脚的普通话问一位在废墟旁祭祀的羌族男子。男子站起来,没有悲伤,反而是因被一位外国人采访,有些腼腆和高兴,咧开嘴笑着说:“没得啥子……”

  父子回家枇杷满筐

  有一对父子用竹竿抬着一桶东西,摇摇晃晃地从县城一头走过来。执勤的武警上前拦住,检查他们想从灾区带走什么。揭开盖子一看,竟是满桶的新鲜枇杷。这名武警不知道该放不该放行,请示领导后得到通知:“枇杷可以带走。”这一个小插曲发生在县城北川大酒店门口,逗乐了很多人。原来父子俩回家祭奠悼念完亲人后,见自家门口枇杷树上果实喜人,便统统摘下准备带回板房散给大伙儿吃。就在父子俩旁边一男子背的背篓里,枇杷叶子掩盖了满满一篓枇杷,他热情地邀请记者拿来吃,脸上露出侥幸逃脱的微笑。

  家族130人团体祭拜

  花圈挽联上,右边密密麻麻写着逝者的姓名,左边却简单写了四个字“卢氏家族”,这是记者昨日在北川县城内见到的最大一个祭奠人群,足足有130余人参加。

  领头人卢时均女士,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女婿、孙子。她告诉记者,她们整个卢氏家族,在北川县城内遇难的共有8户人家,涉及近20人。地震百日和清明时,都只有她一人前来上香。她们整个家族非常看重逝者死后第一年的祭拜活动,于是在这一次地震周年时,她联合到另外7户人家的家属。直至昨天,整个卢氏家族逾130人加入祭奠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到北川。这130人大多来自绵阳,远的甚至从成都赶来。

  除去这个最庞大的祭奠人群,昨日前来祭奠的人群中成群结队者甚众。北川县电力公司的韩西平带着14人队伍进入北川县城,在电力公司门口祭奠亲人,他的母亲王永芳和3岁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

  相关链接:

责编:李秀伟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