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青砖上有手书的“晋泰和四年秋”。
墓砖上发现手写字迹
顺着盗洞,考古人员发现这个古墓非同一般,这座古墓本身不算大,但墓葬位置很深,从地表到墓室底部达8米。长有30多米,宽达13米,考古人员因此开挖了一个很长的通道,顺着通道,记者走了下去。岳涌指着地上仅留的几层墓壁砖说:“你们看,这块砖极其独特,这是我们在东晋墓葬考古中的首次发现。”记者凑近一看,这块不一样的青砖上有“晋泰和四年秋”字样,但不同的是砖文不是铸砖时刻上去的,而是手书,字迹书写十分流畅,完全像是书法家的字。考古专家初步认为,这可能是铸砖的工匠所为。而墓门的青砖上有许多铭文,记者发现刚刚清洗过的一块青砖上刻着“晋泰和四年秋毛氏”字样,字体比较圆润。岳涌告诉记者,一共发现了20多块有字的青砖,而手写的砖只有这一块,非常珍贵。砖文记载的十分清楚,古墓葬为东晋泰和四年。
“桃形金叶”表明墓主是女性
考古人员发掘墓室时,一件闪闪发光的东西让考古人员郭师傅大为惊喜,原来是一片十分薄的金片。“这片金片叫‘桃形金叶’,是古代妇女的头饰用品,古代妇女常常在头上插很多饰物,叫‘步摇’。”记者让郭师傅拿在手上拍照,由于金片不到一厘米、薄如金箔,禁不起微风一吹,就吹掉地上,捡起好几次,才完成拍照。郭师傅说:“你们看,金叶上尖端还有一个小孔,用来穿丝线的。”考古专家从这件桃形金叶和毛氏砖文,初步判断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女性。
在古墓地一层填土石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青瓷双系盖罐,大约10厘米高,罐里藏有类似金属矿物质的东西,郭师傅打开盖子,记者真的看见了有红色的晶体物,“这可能是建墓时留下的祭祀用品,叫‘朱书陶瓶’,在中原地区的汉代古墓中曾经有过记载。这种晶体石称为‘五石’,是指颜色有五种之多,有红、黄、黑、白和紫色。但一般这种祭祀罐南方地区很少出现,难道墓主人是从中原地区迁移到南京的?”又一个悬念令考古人员费解。
建墓葬时搭过“脚手架”
岳涌告诉记者,这处东晋古墓虽然严重破损,墓中文物下落不明,“但是,秘密不在地下,而是在地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墓室上方两侧的地平面。在紧邻墓道的地方,出现了许多柱坑,大约墓道的每一侧都有4到5个,呈现出一定的对称分布。记者有些好奇,因为在之前挖掘的六朝墓葬中,从未发现墓葬地表有如此多柱坑。它们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考古人员介绍说,从他们挖掘的情况来推断,这些柱坑是与墓葬修建有关。“因为这个墓葬是比较深的,采用了两层台的结构确保墓室不会坍塌。这些工程在当时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工匠在修建墓室的过程中肯定要搭建一些辅助设备,就像我们现在用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