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贺龙与周恩来常聚情深
一晃20多年过去了。贺龙与周恩来从上海分手后,两人之间除了书信来往和几次短暂见面外,没有机会在一起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更多的交往。
1956年11月,身为副总理的贺龙随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开始赴亚洲和欧洲11国访问,这是建国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这次访问历时75天,行程近54000公里,这是贺龙与周恩来自1928年上海离别后最长的一次相随相聚。他们配合默契,使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
1957年1月30日,他们到达科伦坡,这是他们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2月4日下午,他们出席了在科伦坡独立广场举行的庆祝锡兰独立4周年的万人大会。周恩来讲话时,突然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参加大会的群众纷纷离开去避雨了,周恩来却仍站在雨中继续讲话,有人去为他打伞被他拒绝了。贺龙坐在主席台上也没有打伞,雨水顺着他的头发、脸颊往脖子里流,他依然端端正正地坐着,显示出军人特有的风采。见此情景,躲雨的群众非常感动,又纷纷跑了回来,冒雨静听周恩来的讲话,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雨中的周恩来、贺龙一直等到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讲话结束,才站起来,双手合十向群众致意。这时,群众争先恐后拥到台前,向中国客人挥手,不断高呼“贾威伐(百事顺利)”。就这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新中国尊重各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真诚态度,赢得了锡兰人民的尊敬。
贺龙对周恩来历来很尊重,周恩来也时常到贺龙家作客。贺龙每次见周恩来的汽车到了,就高兴地大喊:“总理来了!总理来了!”立即跑着穿过长长的走廊去迎接。落坐后,贺龙又总是偏着坐,欠着半个身子以示对总理的尊重。只要薛明在家,贺龙就大声地招呼:“薛明,薛明,来给总理倒茶。”他们知道周恩来喜欢喝茶,就特意准备了几种好茶叶,薛明每次都端上两杯茶,好让总理尝一尝,看哪一杯好喝。
1964年11月,以周恩来为团长、贺龙为副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应邀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7日晚,他们出席了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国庆宴会。当他们走到苏联元帅们的席前时,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走了过来。他先同周恩来寒喧几句,然后挑衅地说:“我们人民要幸福,你们人民也要幸福,不要任何毛泽东、任何赫鲁晓夫来妨碍我们。”
周恩来当即严正指出:“你胡说什么!”因为有西方的使节和记者在场,他没有多说,也不再理睬马利诺夫斯基。
马利诺夫斯基碰了钉子,还是不肯罢休。他又别有用心地走到贺龙面前说:“贺龙同志的元帅服很漂亮,这已经不像当年的布棉袄了。”贺龙说:“还是当年的棉衣好,我舍不得它!”马利诺夫斯基又说:“我也认为棉衣好,元帅服是浮华虚饰。我们的元帅服被斯大林玷污了,你们的元帅服被毛泽东玷污了。”他还放肆地说,“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会把毛泽东搞掉的,只是时间未到。”
贺龙听罢,义正词严地指出:“你的话完全是错误的,我根本不能同意。”说完走到周恩来身边,报告了刚才马利诺夫斯基的话。周恩来很气愤,立即向米高扬提出口头抗议。他严肃地指出:这反映了一些人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小事。
第二天上午,苏联领导人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拜访周恩来、贺龙等。双方寒喧过后,周恩来代表中国代表团正式向苏联领导人提出严重交涉。勃列日涅夫辩解说:昨天马利诺夫斯基酒喝多了,是酒后胡言乱语。周恩来马上指出:这个问题很严重,像这样严重的事,是不能用酒后胡言乱语来解释的。中国有句俗话,叫“酒后吐真言”。接着,周恩来提出了一连串的质问。最后,勃列日涅夫不得不表示:感谢周恩来、贺龙昨晚所采取的有分寸的做法。马利诺夫斯基的话同苏共中央和新一届领导的看法毫无共同之处,决不代表主席团的看法。后来,马利诺夫斯基向中方表示了正式道歉。
这是贺龙与周恩来在外事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坚决捍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团结的历史见证。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