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水中格斗技能
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他们把国家的厚爱、人民的支持当成最好的回报——
南沙人的幸福
“你们现在到底苦不苦?”对于记者的追问,有的官兵说,与“老南沙”相比,我们幸福多了。你看每个礁都安装了海水淡化和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建设了多功能活动平台,配齐了食物冷藏装置,开通了卫星电视,用水难、吃菜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有的官兵引用一句楹联作答:身居海上猫耳洞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汗洒南沙高脚屋吃苦为谁,为军威国威振奋。
15天南沙行,有13天手机没信号,记者初步体验了“现代鲁宾逊”的生活。诚然,南沙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南沙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封闭的生活空间没有变,偏远的地理位置没有变。南沙温度高,距离赤道只有3个纬度线,中午热时礁堡温度高达60摄氏度,官兵个个面黑如染;南沙湿度高,不少官兵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南沙盐度高,新换的不锈钢门窗,7天不保养就会生锈,但官兵的心却永远不会锈蚀。
“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每个南沙人都有不同“版本”的感人故事,主题词只有相同的两个字:奉献。但他们说这些太正常了,没啥值得张扬的。从诸多“正而不常”的故事可以看出,南沙人已把奉献当成无怨无悔的追求,把守礁当成孜孜以求的事业,把人民的关爱当作莫大的荣誉、无穷的动力和幸福的体验。
3月31日下午,记者在离开永暑礁时,看到司务长黄胜发正忙着储藏食品。说起烹煎爆炒,黄胜发滔滔不绝,可问起家事,他的声音低沉了。去年底他回家探亲时,母亲因患脑溢血已住进医院一个多月。他趴在床头一遍遍地呼唤,母亲只是睁着无神的眼睛,再也认不出日思夜梦的儿子了。思娘盼娘娘不识,他禁不住跪在母亲床头号啕大哭。母亲的身边离不开人,黄胜发给母亲找了个可以托付的老伴。2月初他匆匆赶回部队。
士官孙建光的母亲病故时,作为独子的他正在永暑礁上,离换防的日子还有20多天。他让自己远在新疆的妻子赶回山东老家,处理母亲的丧事。当晚,他站在高高的碉堡上,把酒缓缓倒进大海,流着泪向大陆的方向磕了几个头。
据政委卢永华介绍,由于守礁,青年官兵没结婚的常为找对象犯愁,结了婚的人人对家庭欠着一笔难以偿还的感情债。这些年来,有60余名官兵亲人病故不能回家尽孝,350多名官兵亲人患重病不能回去照顾,100余名官兵把婚期一推再推。
通情达理的亲人们理解自己的好儿男,掂量得出国事家事哪头轻哪头重。副参谋长肖拥军的妻子是娄底日报社的首席记者,1200多封两地书见证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今年3月8日,在守备部队首批“十佳礁嫂”表彰会上,她倾诉衷肠:“有人说,当军嫂难,当南沙军嫂更难;我要说,当军嫂光荣,当一名南沙军嫂更光荣。从出嫁的那天起,我的心便与南沙这片神圣的领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如果说我所做的一切还称得上‘付出’这两个字的话,那也是甘心情愿、无怨无悔。”
胸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守礁官兵体现的是一种更为高尚的利他的幸福观。那些在海上漂泊的渔民深情地说:“在咱自己礁堡周围打鱼就是踏实。”渔民患病、受伤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渔船遇到台风或出了故障,渔民第一个要找的仍是他们。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竭诚奉献的优秀儿女。20多年来,南沙官兵收到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上百万封,慰问品20余万件。这些年春节,海军首长都要通过视频电话给守礁官兵拜年,中央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把南沙官兵对全国人民的问候远播四海。
南沙守备部队现有天南海北的共建单位50余个,他们大多是慕名前来“结亲”的。刘堂主任动情地说:“我们的每一座礁堡,都是13亿人民用脊梁托起来的。没有祖国和人民的支持,我们在南沙一天也待不下去。”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