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高校中最具吸引力、最能聚焦眼球的新闻事件,大概是国家和军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招收总数将达12万名之多的大学生入伍当兵。
该新闻之所以形成波澜,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在于这是一次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较大规模招兵,而且大学生到部队后并非充任军官,而是当士兵。
可以肯定,随着其进入常态化,必将复归平静。但由此而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乃至历史性的。因为这开启的是军队建设史上的新时代,具有标志意义。
12万名大学生入伍:是历史的重复,更是时代的使然
我军历史上有过3次知识分子抑或学生大规模入伍,带来的都是我军发展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大发展。
延安:“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
第一次出现在延安时期。由于有了大批知识分子投奔延安,而带来延安文化建设的一次跃升。当时之所以出现“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之势,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在延安;另一个是党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在认识上有了突破,即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及经验教训,全党开始初步认识到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抗战初期,一批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但由于党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怀疑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抑制了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
据此,毛泽东于1939年为党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性文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一精神,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要“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1940年,中央指示要“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此后便出现了“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这成为八路军中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2年年底,有10万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伪反动派的重重障碍投奔延安。
大学生进军队促使技术军兵种顺利组建成军
第二次是解放后不久。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和改善部队官兵的文化构成,国家动员数万名大学生进军队,这又是一次官兵文化素质的跃升。也就是说,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避免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广大官兵的文化素质;再一个就是加紧撒手锏武器的研制。两方面都涉及到吸收地方人才入伍,于是国家和军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地方院校接收了大批毕业生充实到部队军官队伍中来。
正是这一有力措施的落实,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保证了一些技术军兵种顺利组建成军。在加快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研制方面,除了进一步发挥原有军队科技人员的作用外,还有针对性地选调地方科技人员到军队中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甚至从国外吸引一批高层次专家于国防科研领域。可以说,这个时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