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员公车私用问题增加了行政成本,已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车改可谓顺应民意之举,为何反而引起了如此之多的恶评呢?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所有争论都指向一点——高额的车改补贴。民众并不反对车改,甚至民众比政府部门更加期待车改,之所以会出现对车改的异议,关键在于车改不透明不公开,沦为自肥的手段。
说到底,公众对于车改的关心在于对公共支出不透明的疑问,尤其是在涉及到公务员自身福利问题上更是如此。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始终是公众关于公务员讨论的热点所在,车改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讨论的由头罢了。只要公务员福利待遇不公开、不透明,这类讨论就不会停止。
车改过程中所涉及的补贴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税金使用问题,应该征求公众的意见。所以车改不应该是政府部门按自己意愿一改了之,而应该问计于民,让民众决定车改怎样操作。可以在车改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在改革之前召开听证会,将车改的原因、车改的成本、车改的具体方案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车改详情,让民众参与车改过程。如此,自可消除天价车改,民众也就不会继续质疑了。
警惕车补成权力分肥盛宴
放在经济与民生的坐标中考量,宏伟区的车改太过超前了。据劳动保障部门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当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186元,月均2099元。仅仅一个车补,就可使官员们获得数倍于职工工资的额外收入,落差实在惊人。尤其是书记、区长那7.6万元的超级车补,若用来打的,在当地大概可跑七八万公里吧——在这个巴掌大的行政区域里,能跑多少圈?!
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突然提速的车补政策那独具特色的出台路径。县处级干部每年数万元的补贴,正科级干部每年1.43万元到2.47万元的标准,包括普通机关干部也能得到500元的补助,其标准究竟是怎样核算出来的?所有官员的车补加起来,区财政每年支付的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怎么不由人大这个最高权力机关决定,而是政府部门一纸红头文件说了算。况且,这又属于官员自己给自己发福利的敏感事情,居然欠缺与“主人”商量的程序,当地政府部门权力的主观性、随意性也太大了。
车改异化为变相加薪,车补沦为官员们的隐性福利,在某些地方,披着漂亮马甲的公车消费货币化改革,越来越像一场权力自我分肥的盛宴。海量的车补资金,“补”了官员、“补”了权力,却挖走了公共利益,极大磨损了公众对打造节约型政府的信心。其实,并不是每一种腐败都要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方式解决,假如循着这种思路和模式,就公款吃喝腐败进行“吃改”“喝改”,就公款出国旅游腐败进行“游改”,官员收入成倍增加,民生财政怎么能够满足权力饕餮。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7月5日文/张培元
相关链接:
责编:李二庆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