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为什么《通知》提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
负责人:2008年以来,不少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同志明确表示,减少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出国(境)活动。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个别领导干部甚至带头公款出国(境)旅游。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工作最困难、任务最艰巨的一年。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一切事业,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必然要求,对于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通知》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安排出国(境)任务,不把因公出国(境)作为福利待遇,更不得组织、参与各类公款出国(境)活动。
新华社记者:如何理解今年压缩因公出国(境)经费20%的措施? 负责人:2008年4月开展专项工作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因公出国(境)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在因公出国(境)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交流工作依然有效开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绩。鉴此,《通知》提出今年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并相应减少团组数和人数。该措施是合理可行的量化指标,目的是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禁止一般性考察和重复考察,切实降低国家行政成本,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压缩20%的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不会阻碍正常的外交活动,更不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外交。对正常的对外交流和重要的外交活动要从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
新华社记者: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负责人:为强化预算约束和经费控制,从源头上封堵使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歪风,2008年8月,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就因公出国(境)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出国(境)经费先行审核、经费审核与外事审批联动、因公出国(境)不得使用预算外资金、因私渠道出国(境)不得用公款报销等内容作了严格规定。这个文件首次对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作了全面规范,为切断公款出国(境)旅游经费来源提供了制度依据。《通知》对这些内容又作了重申和强调。目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落实《通知》中对因出国(境)经费管理的要求,财政部和审计署近期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压缩2009年出国费等三项经费预算支出的通知》,对中央部门出国费等经费预算的压缩方式和测算方法等作了详细规定。
新华社记者:审批部门如何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
负责人: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因公出国(境)审批审核部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通知》提出了审批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强化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清理、规范审批权限,完善审批程序,细化审批标准,实行“谁审批、谁负责”。《通知》要求,“审核审批部门要对出国(境)团组任务的必要性、报批材料的真实性、行程安排的合理性严格审核”。要制定相关细则,对出国任务是否必要,公务活动内容是否合理,邀请函是否真实并符合要求,团组成员构成与出国(境)任务是否匹配,出国(境)路线安排是否合适,经停城市是否必须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新华社记者:如何理解因公出国(境)团组要严格执行批准日程?
负责人:公款出国(境)旅游名目繁多,花样翻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团组不严格执行批准日程,有的甚至编制两套出国日程,一套日程虚列出国公务活动以骗取批准,另一套日程是国外实际活动安排,主要甚至全部都是观光旅游。针对这一问题,《通知》明确指出,审核审批部门要对出访团组执行是否严格执行批准日程,以及完成任务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对出访报告进行评估;出访团组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不得擅自更改行程,不得增加出访国家、地区,也不能擅自增加访问城市。对违反规定的,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为什么《通知》提出要强化因公出国(境)团组派出单位的责任?
负责人:在查处公款出国(境)旅游案件时我们发现,一些派出单位的领导对所派出团组任务的必要性、报批材料的真实性、行程安排的合理性没有认真把关就盲目批准,还有一些派出单位的领导对派出团组在外活动情况不掌握,对是否完成出访任务、是否取得出访成果不作要求。针对这些现象,《通知》提出要强化团组派出单位的责任,实行“谁派出、谁负责”的原则,并将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措施旨在加强派出单位对所派出国(境)团组的监管,使其认真履行职责,与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有效防止因公出国(境)团组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等行为。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