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现在金融危机还是在不断地蔓延,请问这个纲要里面有没有关于支持港澳的相关举措?
杜鹰:国际金融危机对港澳有如对内地的情况是一样的,都形成了明显的冲击。我们非常关注香港和澳门的情况,我们认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是渡过当前经济危机这个难关、实现新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整个规划纲要里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周到的安排。中央政府对香港和澳门经济特区的情况给予高度的关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都多次表示中央政府将全力支持两个特区应对金融危机。各位可能也知道,就在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了两个特区的行政长官,明确地表示了要在七个方面采取14条措施来支持香港和澳门。
主要的措施包括深化三地的金融合作,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包括进一步推进粤港澳三地跨界基础设施建设,我想这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进一步放宽和扩大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的试点;帮助港资、澳资在内地的企业,使他们能够渡过难关,疏解目前经营上的困难;在水、电、气、农副产品的供港方面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等等。
黄龙云:刚才杜主任从国家层面介绍了有关情况,我想就广东省方面采取的措施作一些补充。在补充这些具体意见之前,我想先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以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对新闻界长期对广东的关注、重视给予衷心的感谢!并且向国家有关部委对广东这次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表示感谢!对国务院新闻办给我们提供这个与新闻界朋友交流的机会也一并表示感谢!
黄龙云:广东省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决地、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比如说出口退税的政策,比如说暂停保证金台账实转的政策,这是我们支持港澳企业在粤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二是通过粤港、粤澳联席会议的定期协商机制,密切关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企业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企业的一些问题,并且在政府层面给予认真的研究和解决。三是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带来的一些实际困难,广东省政府给予了资金支持,比如说我们对出口加工型企业给予了两亿多元补贴,并在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中小企业的融资给予再担保。我们在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四百亿资金当中拿出十个亿专门用于支持香港和澳门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四是最重要的方面,广东省政府也认识到港澳企业如何应对这次危机,化危为机,进一步做强自身是根本。所以,我们在引导港澳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内销转型等各个方面都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政策,而且广东省各个市,比如说港澳企业比较密集的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佛山等市的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港澳的企业进行支持。
我深信港澳企业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它会和我们其他的企业一样转危为机,做强做大自身。我们愿意和港澳的企业一起共度难关、迎接挑战。谢谢!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请问杜主任,我们知道《纲要》里协调是重点,而且赋予粤港澳三地合作协调更多的自主权。我们知道以前在有些方面香港和广东之间的协调不是很好,像珠三角很多的基础设施各方面都已经连通,但连通粤港之间很多项目都没有上马,像粤港澳大桥很多年才能上马。这个《纲要》当中是不是赋予了广东省更多的自主权。第二个问题请问黄省长,一些港商反映现在虽然国家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但是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国民待遇,比如在发展内销市场的时候要交很多的税,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纲要》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杜鹰: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是世界潮流,“一国两制”基础上的粤港澳三地合作更需要深入推进。我以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在目前来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规划纲要对粤港澳三地的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即从重大基础设施的对接、从加强产业的合作、从共建优质生活圈、从创新合作方式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你刚才提到的粤港澳大桥项目,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广东省去年年底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按程序审查,工程建设可望在2009年年内开工。同时中央已经明确对大桥的主体工程出资50亿资本金,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从大的方面讲,三十年来,广东方面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和香港、澳门已经大体形成了一个“前店后厂”的产业对接关系,我认为现在到了在制造业“前店后厂”的产业关系基础上,向服务业的“前店后厂”更加紧密合作关系迈进的时刻了。
杜鹰:香港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90%,珠三角地区是40%多,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两者的互补关系非常强。因为珠三角地区现在大体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下一步发展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纲要规划目标提出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大体要达到2万美金的水平,现在是7000美金,因此珠三角的下一步目标是从中等发达向发达迈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不好好利用毗邻香港和澳门的优势,这个目标将很难实现。所以,我的看法是粤港澳三地从来没有一个时候像现在这样更需要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合作。
我还注意到媒体报道说2003年实行粤港澳三地紧密经济合作(CEPA)以后,有发展、有进展,但是也有不满意。不满意什么呢?主要是有些项目的审批慢了一些、有些办事的效率还低了一点,所谓“大门打开、小门还没打开”。我承认客观上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这次规划纲要赋予广东一个权利,让它在推进CEPA上再先行一步,进一步给广东放权,这样将解决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谢谢!
黄龙云:我来回答刚才那位记者的提问。我完全赞成刚才杜主任对粤港、粤澳合作的一些判断,这对我们来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和道路。广东省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但是我们在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意味着我们还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我个人理解这次的规划纲要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词,就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刚才杜主任也特别强调了“先行先试”对我们广东的意义。
刚才那位记者非常关心香港企业在广东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转型升级,和广东怎么样提供更大的便利来支持他们。我想就这个问题详细谈一些情况。香港的企业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贡献大,成为广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经济建设力量。香港的企业数量比较多,涵盖的行业也比较宽,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是一次前后变化很大的一种环境。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手到海外、到国外进行招商,黄华华省长已经多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官员到国外进行招商,进一步地拓展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国际市场的空间。
二是尽可能降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收费,地方政府怎么样提供进一步的优质服务,使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企业能够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三是鼓励香港的企业和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增强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四是鼓励他们进行内销,因为内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是省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早在2007年我们已经在东莞开展了相关方面的试点,目前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正在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帮助企业面向国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空间。我相信在中央政府加大投资启动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指导下,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在粤企业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内销前景。谢谢!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我们看了这个规划纲要关于2008年到2020年珠三角的发展情况。请问黄省长,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下滑带来的影响有多严重?制造业出口企业有多少已经关闭了?关闭的比例有多少?有多少人失业?失业率又是多少?我还想知道您是否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制造出口企业能够渡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挑战?
黄龙云:谢谢这位记者对广东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经济情况的关心。首先,珠江三角洲也好、广东也好,经济的基本面目前是良好的。我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数据支撑这个基本面良好的说法。
2008年的数据,当然这是快报数据,这些快报数也能够说明我们广东2008年经济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是GDP增长10.1%,第一产业增长2.7%、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9.7%;人均GDP增长8.7%;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2.8%;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8.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5.6%;进口总额增长10.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4%;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增长了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也增长了19.4%,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了14.5%,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4.5%。这个快报数虽然不是最准确的数字,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核算统计之后,我们才会正式地对外公布。但是相关的这些数据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从以上数据,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
但是我们也知道形势是严峻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甚至可以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有一系列的数据支撑这个判断。这一系列的数据我想主要用2008年的也就是我刚才跟各位新闻界的朋友所通报的预计增长率比2007年实际增长速度相对比,我们回落的范围比较大,个别指标回落的幅度也很大。我就不一一对比了,挑几个回落比较大的数据,我们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回落了4.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2008年比2007年回落了5.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回落了1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回落了16.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008年比2007年回落了9个百分点。这些回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刚才这位记者关心到我们珠江三角洲企业的情况,也关心到农民工的一些情况,我也可以向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的数据。根据我们省工商局的统计,全省现在实有的内外资各类企业个数996900多个,2008年新增登记的企业100600个,注吊销的企业包括一些分支机构62400多家,新增的和注销的相对比,实际上广东2008年增加了38200家企业。也就是说,2008年我们关停和注销的企业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4739家企业,其中工业企业1225家,批发零售企业1649家,建筑类的企业126家等,这些企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在传统的行业,也集中在中小企业。
根据我省统计局的调查测算,广东省上半年转出的外省劳动力143100多人,到去年10月底,转出去的外省劳动力约50万人,统计局预测全年预计转出的外省劳动力大概在60万左右。到2008年9月底,广东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增长12.5%。
最后,我想再强调三点认识:第一,广东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是能够支撑广东经济平稳、适度、较快的增长。第二,形势是严峻的,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政府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支持企业发展,因为企业强,则地方强,企业兴则地方兴。第三,在中央一系列宏观有利政策的支撑下,广东的经济一定可以再创新的辉煌,尤其是这次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复,给广东的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最近,我们召开了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大家的信心很足,我相信通过落实一系列的举措,广东的经济一定能够和全国的经济一样得到良好的发展。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