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序幕渐启
本报记者 滕晓萌 北京报道
“大部制”改革一经提出,就引起各方关注,除了希望政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现实考量外,外界更关心的,是这个词语背后的改革全局。
“我认为,以大部门制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将拉开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序幕。”2月15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充满期待。
几个基本判断
《21世纪》: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层面来认识本轮机构调整,这究竟是一次技术性的管理改革,还是有可能取得更高层面的突破?
迟福林:我认为要认清大部门制的意义,必须要有几个基本的判断。
首先,改革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无论是经济总量、发展水平、消费、工业化程度,都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也初步完成了转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目前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下一步怎么改的问题。
其次,十七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进行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党政分开。而现在来看,新一轮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以大部委制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这是一个改革的策略选择,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选择。
《21世纪》:这是大部门制与以前历次机构改革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
迟福林:大部门制与此前5次机构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也是我的第三个基本判断,这样的不同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现在的政府部门占有、配置资源的模式,包括相关垄断部门的改革,如果不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第二,在新时期有新的矛盾,我们的目标已经从追求总量,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非常重要。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第三,政府自身也有改革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行政机构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提高效率这么简单,而是迫切要求完善公共治理结构。首先,要在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方面,加大社会参与度,这也是社会自身建设的需求;其次,决策、执行、监督的权力适当分离、相互统一,而不是单个政府部门继续同时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另外,目前机制性、体制性腐败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反响强烈,与行政成本加大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三个基本判断可以得出,必须站在历史新时期的高度来看待大部门制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这将成为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关键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