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走近这些历史遗存,你会更懂2500岁的她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2021年12月26日 18:37:44
现代快报全媒体 | 2021年12月26日 18:37:44
原标题:【千问千寻大运河】走近这些历史遗存,你会更懂2500岁的她
正在加载

  中国大运河,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静静流淌了2500年。

  时至今日,中国大运河河道总长度约2700公里,江苏段大运河总计690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在大运河申遗确定的27座城市58处遗产点中,江苏共有6个城市的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入选,成为全国运河遗产资源最多的省份。

  古老的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的血脉,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遗产点,今天呈现于眼前时,依然绽放着勃勃生机。与历史遗存的一次靠近,会让你更懂这条2500岁的河。

  现在,就跟随现代快报记者来一次寻访吧。

  淮安    

  清江大闸

  淮安,因“运”而兴的一座城。纵观大运河的历史,淮安是极少数完整见证了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

  带着历史的烙印,今日大运河淮安段,不仅是沧桑的,更是惊艳的。

  大运河在淮安境内长达68公里。清江大闸这一处遗产点就位于清江浦景区内,景区也是淮安历时四年打造的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起点。

  岸上远眺,清江浦处处流光溢彩,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皆被点亮,而矗立于河畔的国师塔,是目光所及的最高点,让这道风景线又添了参差错落之美。夜色中,戏曲声从亭台中传来,市民围绕着观戏,此情此景,古朴雅致。还有不少淮安市民沿河漫步,惬意不已。

图片

  △清江浦景区夜景

  登船近观,运河在眼前流淌,两岸的风光也随之流动起来,清江浦楼、陈潘二公祠、吴公祠、常盈仓……诸多遗址和传说,无不讲述着运河的悠悠历史。

  运河之上,最有名的是清江大闸。清江大闸建于明朝初年,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湍急的河水,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清江大闸也是古代运输漕粮必经的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蔚为壮观。这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2014年作为大运河淮安段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江大闸

  有趣的是,和我们今天乘坐游船就能穿过清江大闸不同,在古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乘坐的官船和漕运船只才能通过。而其他的船只不能通过,坐船来此的人想要继续北上,必须“舍舟登陆”,这也是淮安“南船北马”之地得名的由来。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漕运一直是古代各个王朝的命脉所在,所以运河又被称作“漕河”。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就设在淮安。今天在淮安市的镇淮楼旁,仍能看到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虽然只留下一些柱础,但却见证了漕运一段繁盛的历史。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在遗址北侧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内,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故事慢慢铺陈开来。古代,中国还未形成以钱币向朝廷缴纳赋税的传统,都以粮食的方式向各地征收赋税。明清时期,漕运已经发展成为维系帝国命脉的漕政,总督漕运公署的主要职能就是督察催促漕运事宜,管理南粮北调的筹运工作。

  京杭大运河每年给中央政府和北方戍边军队运送大量给养,明清两代漕运总督要负责每年400万石的粮食运输。当时漕运总督掌管着1.1万艘漕船,12万名漕兵。淮安作为运河的关键枢纽,成了绝佳的漕运中转站,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运河仿佛古代的水上“京杭高速”,据史料记载,清代漕运最盛时,途径淮安的漕船有6000多艘。

  至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布命令,漕粮全部改征钱币,不再需要水路运输,漕运日渐衰败,但是漕运的历史化成了一段文化记忆,不断传承着。

  扬州

  古邗沟故道

  寻觅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河道遗产,一定要去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宝应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古邗沟以人工开凿河道串联诸湖泊,实现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的连通。这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由此开启。

  △古邗沟故道

  令人惊喜的是,古邗沟故道如今还在扬州市内保存着。这一段古邗沟全长有1.45公里,起于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从汉代到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目前,故道作为景观河道使用。

  申遗成功后,依托古邗沟故道,扬州建成了吴王夫差广场,这里现在成了市民们的一个休闲场所。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接着热腾腾的地气。

  无锡

  清名桥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一条在无锡城中心南长区的独特水巷,浓缩了中国大运河无锡段的精华。它穿城而过,穿越千年历史而来,滋养着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无锡古运河全长40.8公里,由“一环一弄堂”组成。一环,指的是环城古运河,大运河的流淌以线性为主,却在无锡发生了环城而过的变化;一弄堂,指的就是江南水弄堂,两旁的明清建筑群将河道夹成了一条水巷。

  △江南水弄堂

  在这条水巷中,跨塘桥至清名桥这段约一公里的古运河段,是最为精华的,这里是欣赏江南水乡生活的最佳角度,特别是乘船游览。清名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它是明万历年间无锡“寄畅园”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都经过清名桥。

  水巷也见证着无锡这座城市的变迁。从隋唐到明清时期,这条运河都地处城市郊区,作为航运的主航道,船来船往,十分热闹,两岸商铺林立,百姓枕河而居,一派繁华景象。如今,随着城市不断扩大,这段运河变为了无锡中心地带,但依然风味犹存。十年前,在吴良镛教授的主持下,对周边的明清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修复,重现了当年的运河风光。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现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文化遗产之丰富在古运河沿岸城市中堪称屈指可数。

  尽管古运河上的客货船运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今天我们透过这里,可以看见一幅历史的画卷。

  清名桥上见。

  △清名桥

  苏州

  山塘街

  苏州山塘街远近闻名,成了游客们旅游的必去之地,但你或许还不够了解它的历史。

  山塘街因山塘河命名,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7里,又称为“七里山塘”。山塘河是大运河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唐宝历二年(825年),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沿河筑堤,人称白公堤,即山塘街。所以,杭州西湖有个“白堤”,苏州也有一个。

  自唐以来,山塘街依托大运河的水路交通,一直是商品的集散地和南北商旅的聚集处,是苏州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至今保存着“水陆并行,一街一河”的传统格局。山塘街约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大多是商铺和住家,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繁华。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渐近郊外,河面比东段要开阔。

  △七里山塘

  1762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保存完好。乾隆帝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成为历史奇谈。

  江苏段大运河遗产分布图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千问千寻大运河】走近这些历史遗存,你会更懂2500岁的她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