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校园到视频平台
从刑法学教授到短视频博主
平台和身份在转变
传播法治的初心不变
他既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也是在网络走红的“法律界段子手”
他是2020年度法治人物候选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研究所所长
罗翔
立足讲台传递法治信仰
上课对于罗翔而言,并不陌生。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罗翔陆续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刑法学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他也从未放弃过修炼自我。此外,罗翔还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
至今,罗翔已经站在讲台上整整十五年。他和其他的法大老师一样,传道授业解惑,但不同的是,随着三月份他录制的法考视频出圈,无数观众的赞誉将他推向了更大的“讲台”。
他上传的法考视频达到平均百万的播放量,粉丝迅速突破千万的关卡,此时,罗翔除了是一个师者,还是一个优秀的法律视频博主。
坐在法考视频里的罗老师站起身来时,比想象中更高大。因为身高,罗翔就已经足以引人瞩目,但他受欢迎的原因却与身高无关,对于政法大学的学生来说,最吸引人的还是他的课堂。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十大最受本科生欢迎老师”和“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之一,罗翔开设的课程一向火热,没能选上他课程的人,大多数也依然愿意抽取课余时间去旁听。于是凌晨五点,天还只是蒙蒙亮,翘首以盼的法大学生就已经在教学楼外排成了长龙。出于包容,罗翔对旁听的同学来者不拒,他总会对来上课的同学强调“做法治之光”,对法治的信念在师生的默契中薪火相传。
让法律回归生活,走进心灵
高堂之上的法学和轻松愉悦的视频网站似乎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入驻视频网站之前,罗翔也曾有过忧虑,然而让他真正下定决心的并非其它,而是他心中所认为的有教无类。正如他所说,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影响到每一个愿意去思考的心灵。罗翔常常在思考想,如果孔老夫子和苏格拉底生活在今天,会不会拒绝这种短视频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本质固然是崇高的,但教育的方式却不能被焊死在一条道路上。他所教授的专业是法学,而法学本就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生活的学问,是普通人的学问。只有走进普通人的心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
法律并不高贵,却也不能为人轻视,罗翔正一丝不苟地在平衡着两者间的分寸,尽力地警惕着这种知识的娱乐化。这是对他的一个提醒,也是对他的挑战:在浪潮之中、灯光之下的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忠于内心,坚持普及法律观的初衷,是不是真的能抵制这种知识娱乐化的倾向,始终坚持传输严肃的法律知识。但是他也相信,任何一种严肃的法律知识,只要它能真正地打动民众,唤醒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可以去接受、去理解的。法律并不高高在上,法律应该回归生活。
在方圆之间前行
在罗翔的《圆圈正义》一书中,他谈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他曾经引用过《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但是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微地活着”。在某种意义上,罗翔深知理想跟现实之间的鸿沟,但是他也认为人一个重要的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接受这个世界上是有理想的。理想是虚无的,但与此同时,理想也引领着人们摆脱虚无。而罗翔的理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理想,“我们会尽其所能地去描绘这种理想中的圆。”追求完美的圆的罗翔是刑法里的西西弗斯,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正如加缪所说:“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这或许也是罗翔无声的快乐。
然而和罗翔所追求的“圆”不同,刑法是方正的规矩,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尖锐。法律依然需要道德的微调,因为那些被法律捍卫着的利益,不完全是善和恶的对决,有的时候甚至是善和善的对决。与此同时,罗翔也有自己的棱角,他始终倾听民众的声音,也坚持要超越民众的偏见,他想做一个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牛虻一样的知识分子”。不过脱离了所有的聚焦,罗翔认为自己还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如他教导学生那样,去尽力做一束“法治之光”,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命运使然地暂时地站在了聚光灯下。他不想被供上神坛,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画了一个“圆”。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还有一句: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但罗翔不一样,在方与圆之中,他永不放弃,将会永远走下去。
为罗翔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