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重温历史,重走征程。2016年10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物保护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河南新县,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吴焕先烈士故居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的保护和展示情况进行采访、调研。
新县,位于长江、淮河分水岭,大别山腹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英烈。在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有5.5万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曾在新县从事地方史志工作20余年的晏慎钧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的载体就是红色文物,新县红色基因厚重,有着数以千计的红色文物和数以百计的红色旧址,把这些文物旧址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既需要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又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工作。”
红色文物穿越历史长河而来,是我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听历史、看文物,那硝烟弥漫的时代似乎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有一件特别的文物——一张独臂将军陈波(原名陈汉清)血染的党证。
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党组织为激励广大党员奋勇前进,决定给优秀党员签发党证,这是党对自已“儿女”的一次全面审查和政治考核。
在评议发党证的支部会上,宣传委员徐向前说:“我们的支部书记陈汉清同志出身贫苦,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同意发给党证。”陈波领到党证后,十分珍惜,特地缝了一个小皮囊别在腰带上,专门放置党证和交党费的铜钱。
1941年3月的一天,时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的陈波向战士们介绍完滚雷的使用方法,开始做示范。他命令大家后退300米,然后抱起西瓜大的滚雷向山丘走去,团长欧治富拦住他说:“这是新制的,有危险,我来吧!”陈波说:“你是一团之长,还是我来吧!”待大家进入安全地段后,陈波开始按雷、擦火,“嘣”的一声,不合格的滚雷一触即发,陈波倒在了血泊中。
经过奋力抢救,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仅剩一条胳臂和两条无法弯曲的残腿。醒来后,他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摸到裤带上,发现少了什么,便焦急的问护士:“小皮囊呢?”护士不明其意,陈波解释说:“火柴盒大小,裤带上的。”护士将他的血衣翻遍,终于找到被鲜血浸透的小皮囊,党证也已被鲜血尽染。
受伤后的陈波,虽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决心要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在一次穿越鬼子的封锁线时,为防备落入敌手而暴露身份,许多人都把党证销毁了,陈波说:“就凭我这一只胳膊两条残腿,不是红军就是八路,有无党证一个样,落到敌人手里都是死。”所以他一直揣着党证打天下,伴随党证度难关。
这张党证,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历史转变,更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一片的赤诚。
红色文物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肃然、动容,在新县,在大别山区这样的红色文物又何止这一件。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战争的胜利我们必将铭记,以不怕牺牲、不怕苦难、勇往直前、克敌制胜等为内涵的长征精神是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文/孟利铮 图/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