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持续紧张的对抗关系始于1947年印巴分治时的克什米尔争端。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克什米尔人烟稀少,自然祥和,层峦叠嶂,素有“天堂”的美称。但它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决定了其多舛的命运。
1947年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的以“印巴分治”为前提的“蒙巴顿方案”对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悬而未决,为日后的印巴争端埋下了伏笔。按照“方案”的原则,大多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还是加入巴的基础。克什米尔属少数几个例外的土邦之一。该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近80%),但政权却掌握在信印度教的土邦王手中。同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发生冲突,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两国在该地区大打出手,酿成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按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印度对此则持有异议。
1965年、1971年印巴之间爆发第二、第三次战争。
1972年两国达成《西姆拉协议》,双方划定了除锡亚琴冰川以外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并规定双方不应单方面寻求改变实控线。
《协议》签订后的十多年,克什米尔高原相对平静下来。
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使这对宿敌改善关系的势头戛然停止;1999年2月,峰回路转,印巴两国总理以独特的“巴士外交”使双边关系重新启动,在随即发表的“拉合尔宣言”中两国政府发誓要成为好邻居;然而,宣言的精神还没有来得及贯彻,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印巴关系的脆弱性。3个月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兵戎相见。
1999年春夏之交,克什米尔战火重燃。来自印度的报道称,在印军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给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控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而论,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穆斯林“自由战士”所为。
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8000—18000英尺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穆斯林武装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据报道,整个军事行动中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损失了米格—29、幻影—2000战斗机、直升机等现代化装备。军事行动持续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责编:魏宇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