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搬迁记

疏还是堵?在“大城市病”和区域落差愈发严重的京津冀,找准最佳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出于现实需要,更具有树立样本的内在涵义。

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习近平

关键词:协调发展 疏解 搬迁

京津冀乾坤大挪移

搬迁,这项被视作重塑北京“首都功能”、舒缓“大城市病”的干预措施,正在京津冀地区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随着北京行政副中心在通州的设立,新发地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功能也在加快外迁。上千商户2015年底落户到河北高碑店。2016年动物园批发市场将基本完成搬迁。2017年前,动批、天意、万通、官批等市场全部完成疏解。目前,北京共向河北疏解转移工业项目超80个,总投资1200亿元,将形成2500亿产能。此外,配套设施及交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多领域一体化进程正在全面推进。

搬迁源于“治病”

京津冀比邻而居,但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却大有不同:
一方面,北京、天津的人口密度渐趋饱和,河北却宽松得多。

2014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1.11亿人,占全国的8.1%。其中,北京、天津人口高度聚集,人口密度分别为1311.1人/平方公里和1289.8人/平方公里,均为河北省393.4人/平方公里的3倍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142.1人/平方公里的9倍以上。

另一方面,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活跃,发展程度也大大超过河北。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人均GDP看,2014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均超1.6万美元,而河北仅6500余美元,不足京津的1/2。

未来选择京津冀的理由

如果听之任之,以北京、天津的优势,一定将加剧“虹吸效应”,造成地区之间的剪刀差。搬迁,或许是改变的开始。
未来五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能否看到成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对于目前京津冀正在进行的庞大的搬迁计划,是否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请点击下面的视频,听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的看法。

过去北京探索过很多方法,比如建立卫星城、副中心,但远远不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今后可以考虑“城市组团”方式,使新发展起来的中心区域功能比较完整,品质比较高,但生态环境比城市中心更好,从而比城市中心有更大吸引力。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点是产业转移,就是要调整发展方针,积极发展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及其研发功能,疏解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性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功能,着力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区域型商业功能。

——杨开忠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