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赞成:有利于安全和上课集中精力
在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学校禁止学生去操场玩耍的做法被家长们戏称为“圈养”教育。
但一位家长留言反对说:“我女儿的学校是不‘圈养’的,结果上小学一年级时,女儿经常受伤,有自己摔的,也有被小朋友推倒绊倒的,她的眼角曾被小朋友撞伤,缝了7针,差一点点伤到眼睛,我们吓死了。学校还是管得严点的好,‘圈’就‘圈’吧。”
“我认为学生课间就应该只在教室附近活动,随便走走,看看远处,和同学做做游戏,都挺好的。这样,等到上课后,学生能及时回到教室,迅速安下心来学习。我女儿他们就是这样,我觉得不错。”另一位家长用另一个理由支持“圈养”说,“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下课后都到操场上玩得满头大汗,等上课铃响了,再急匆匆地赶回教室(说不定还会迟到),要花上10分钟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而一堂课只有35分钟,老师还不要气死了?”
昨日,部分家长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对部分学校的“圈养”做法则表示理解,“小朋友这么小,课间休息的安全很成问题,学校不让学生去操场也是为了安全,挺好的。”
反对:小孩要会玩,消极保护不好
不过,反对“圈养”的家长也比比皆是。昨日下午5时许,余姚路森恺苑小区公共活动区里,家长李女士一边用手护着女儿小珊珊的腰,一边“狠心”将吊在单杠上的女儿翻向单杠另一边,“小时候我们练单杠可是在水泥地上,现在小区的活动区是橡胶地,摔下来也不至于受太大的伤。”
李女士说,珊珊今年九岁,在学校也是被“圈养”的,“既然学校里不能玩,那就回家后再帮她‘补玩’。到了周末,我们至少会留半天时间带她去公园或郊区,小朋友就是要会玩。”
在这个育儿论坛上,更有家长征集“不圈养学生”的学校名单,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到这些学校学习。
对于部分小学出于安全等原因“圈养”学生的做法,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晔萍表示,这一行为消极理解了“安全”的含义。
“怎么在游戏中保护自己、不伤害别人,其实是有学问的。”刘晔萍说,比如说老师可以教学生“跑的时候手里不要拿东西,手不可以放口袋里,眼睛要注意前方,不能撞别人。”
“当然,孩子多了确实防不胜防,但我们不能看到问题就回避。‘圈养’的结果,可能孩子在教室、在学校不会出事,但一旦走出大人的监护,孩子就可能成为最容易受伤害的人。”刘晔萍说。
教育部门:课间不让玩?绝对不行
对于被家长戏称的“圈养”教育方式,本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不能草率而论,“下课不让小朋友玩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也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
据悉,本市自去年推广“阳光体育”,学生每天要锻炼一小时,不过活动的时间由学校自己安排,主管部门不做一刀切的规定。教育部门表示,已经到部分学校走访、了解了相关情况,将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监管。邹娟李燕
昨日下午1时20分许,许昌路附近一所小学学生走过空旷的操场。
措施
1.允许学生课间 看课外书玩玩具
学生遭到“圈养”怎么办?网友“东妈”在育儿论坛上留言说,孩子上二年级,新换的班主任真好,允许孩子带可以放在课桌上玩的小玩具去学校,上课时统一放在教室后面,下课后可以玩。
而闸北区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说,学校建议小朋友带课外书来学校,课间如果不高兴出去玩,就可以互相换书看。
上海小学则表示,他们活动室有益智棋类,同学们课间可以下棋放松。
2.请老师保安专门照看学生玩
早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小学允许学生课间去操场玩,比如东展小学、日新小学、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有家长称,中午在东展小学,能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篮球。
江宁小学则表示,学生只要不离开学校,课间想到哪里玩都行,“但是有一条,在走廊或者操场等人多的地方‘不准跑’,以免撞伤其他同学。”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表示,允许学生课间自由玩,还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巡逻”,以防学生出现“意外状况”。学校医务室就设置在操场边,一旦有情况,校医马上就可以赶到。
在交大附小,学校专门聘请保安在操场上负责小朋友课间活动安全。
3.政府为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
自2001年起,上海由政府有关部门出资,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投保了“校方责任险”。
根据协议,平安保险公司以每个学生每学年3元保险金收费,而每个学生每年累计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赔偿;如果学校发生学生重大集体伤害事故,全年累计最多可获得赔额350万元。只要在学校发生的事故,法院判决学校应当负责的,学校都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
法律界人士建议家长,家长可视自身经济情况,为孩子再买一份意外伤害险。(记者 邹娟 李燕 )
责编:李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