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医生产与贸易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5日 11:33
(一)中药产销概况
新加坡现有华人200多万,因此具有稳定的国内中药市场。又因其地处世界商贸中心,国际交流频繁,而成为活跃的中药转口贸易中心。新加坡各大中城市均有数十家中药店以及数家中药批发贸易公司,由此可见中药贸易的兴旺发达。该国药占有较大的国内国际中药市场,中药贸易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国中药店多为家庭药房,店面不大,但老板大多精通中药、懂得中医,店内设有制药小作坊,外聘坐堂医,因此当地居民偶感时邪或身罹小恙则径去中药店,稍作咨询即取药服用。药店计量不用公制,中国旧制老秤更为常用,医生处方标明钱、两即可。药店主人取药认真,计费时弃去尾数零头,以赢得病人好感,争取老主顾、回头客、当地流行食疗,自配药膳。无病也去中药房,选购参、芪、杞子、冬虫夏草等补药加入家禽野味,煲汤常饮,庶可健体强身。
新加坡九六、九七两年从中国进口中药材年均两万吨,金额达6000万美元/年(包括从香港的转口贸易),占中国中药材出口量的12%,占东南亚地区进口中国药材总量的65%。1993年,新加坡向中国出口中药材7吨,金额为170万美元(平均单价是我出口药材价格的80倍)。新加坡有中医药店、诊所1000余家,建有多家社团、研究机构,如“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中药工会”、“中药出入口商公会”、“新加坡中医师工会”、“中华医药”、“针灸研究院”等。但中医师、中药师在新加坡无法定地位,只可进行商业注册开私人诊所。值得重视的是,新加坡是东南亚第一个向中国出口中成药的国家。
(二)中药生产
公元14世纪,华人就在新加坡种植与销售中草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也从东南亚带回乳香、没药、血竭、檀香、丁香、胡椒等药材,可见该国的中草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1862年,侨商刘金榜创办中药店“万山饯”,进行小量的中药粗加工。1926年胡文虎创办中药厂,名为永安堂,生产万金油、轻快水之类中成药。1930年该国中药店200家,批发货钱11家,1958年新加波中医师公会举办的“中国医药展览”已有地产草药100余种;70年代已有中药店700多家,80年代后期,中药店达1000余寥,月前新加坡有数十家小的中药加工厂,但多数中药饮片与中成药来源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
(三)中药贸易
中国与新加坡正规中药贸易始于l956年,1957年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开办“中国提炼药业有限公可”,直接承办中成药进口业务。近年新加坡药材商明显增多,他们尤其欢迎中国产名牌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蜂王精、人参制剂等。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扬,每年涨幅在20%~40%左右,有些品种如通草等涨幅更大。1980年该国中药进口额4,000万美元,1993年达6,000万美元,其中仅仅中药材就达1.9万吨,占中国中药材出口量的12.1%,占东南亚进口中药材总量的65%,也占新加坡药物进口额的40%。主要用于转口贸易。
新加坡是东南亚首家向中国出口中药材的国家,1993年中国向新加坡购买中药材7吨,价值170万美元。
新加坡对中国中药产品有一些特殊要求:
①产品种类选择:其周边国家拥有华族1000多万人,久居温湿环境;好发感冒、风湿痹痛、脾胃不调诸证,故而畅销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润肺止嗽、祛风除湿、调和脾胃、润肠通便等六类中成药。多用片剂、胶囊剂,其次是浓缩口服液或粉剂,也用糖浆、冲剂、外用药膏。内服药多要求口感较好,常加入香精,加入矫味剂,略甜无妨。
②包装要求:该国崇尚名牌,重视包装档次,往往偏爱港台再加工产品。港台药商使用中国大陆药材原料,略事加工,改良包装,则可增值数倍以上。公众对中药包装的起码要求包括:勿破损、潮解、渗漏,要求包装能够防震、防潮、密封;易于携带,偏爱小包装,以免浪费。实际上应有不同包装规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有效期明确,地处热带,高温多瀑环境,制定有效期应实事求是,并有适当的包装说明,配有中英文对照。 另外,新加坡中药市场较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甚至影响正品的销售,商标侵权案屡发,对新、中两国均有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