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盘难做的菜
――――关于《托马斯?肯尼利》一片的拍摄 作者:寒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6日 15:29 来源:CCTV.com

  第一次听到托马斯?肯尼利的名字,是在今年3月初。大概是2号那天,我接到栏目组电话,说有一个急活要让我马上比划一下。

  这回的拍摄对象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这周就要到中国来。开始我还没听明白他名字叫什么,反正是写《辛德勒名单》的那个作者,我们要对他进行一个专访,做一期类似谈话类的节目,具体情况需要向澳洲使馆取得联系。这就是一开始我所得到的全部信息。

  至于这个片子该怎么做,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片子肯定要做出来。

  在与澳洲使馆联系以后,我知道还有不到五天的准备时间,此时我一点材料都没有,中文网站几乎找不到有关托马斯?肯尼利的信息,英文网站上有不少他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了解到托马斯?肯尼利1935年出生于悉尼,他学过神学,当过牧师,教过书,是当代澳洲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托马斯?肯尼利1964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在威顿的一个地方》,从此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当时他29岁。这以后他平均每12至18个月就发表一篇新作,大部分是关于历史题材的作品。《辛德勒的方舟》问世于1982年,应该是他的第15部作品。这部作品当时在澳洲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本书写得更像新闻报道而不像小说。但在1993年,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这些争论就随之消失了。

  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我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按照澳洲使馆的安排,托马斯?肯尼利先生将在3月7日下午17点,给我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地点由我选择。

  按照常规来说,要做一个人物的纪录片,需要很多相关的资料。特别是采访,仅仅一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但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该怎么做?所以我准备了这样一份采访提纲:

  1、 您出生在哪里?在您童年的时候,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2、 您童年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还记得哪些细节故事?

  3、 您是犹太人吗?您的亲人或者其他亲属、朋友在二战期间有被关进集中营的吗?

  4、 据说您学过神学,为什么要选择这门学科呢?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5、 您是在哪一年、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了写作这个职业?为什么?

  6、 您现在一共发表了多少作品?都是历史题材的吗?

  7、 您写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什么您会关注历史题材呢?

  8、 关于辛得勒这个题材您是怎么样找到的?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题材?

  9、 斯皮尔伯格是怎么样找到您的?那是在哪一年?其中有那些细节故事?

  10 为什么从小说出版到电影拍摄会经历10年时间?

  11 电影完成后,您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12 这部作品的成功,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13 目前您正在创作的作品是什么?大概什么时间完成?

  14 听说您还拍摄过纪录片,是什么内容?

  在我列了这些提纲之后,我发现问题可能提多了,他不见得都能回答。但这至少是要做这个人物必须了解的信息。

  接下来的时间比较紧张和仓促,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准备功课,两天后我与这个澳大利亚的老先生见面了。

  3月7日下午,我们很早就?置好了采访现场。17点多,比原定的时间晚了一些,托马斯?肯尼利来到我们栏目组。老头个子不高,大概1米6几的样子,中胖,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秃顶,留着白胡子,给我感觉有点像巴尔扎克小说中,赛查?皮罗多的样子。

  老头一进门,我们还没说上几句话,澳洲使馆的工作人员就催促我们快点,因为他们要在19点赶到三里屯一个酒吧,去参加一个读者见面会。因为赶在了上下班时间,那段路会非常堵车。我们倒是早有准备,但苦了托马斯先生了,他连气都没喘匀,坐下来就开始接受采访。

  采访进行的还算是顺利,因为托马斯?肯尼利先生是个幽默而且健谈的人。话题一说开,就有点收不住。就在他回答到第7个问题的时候,澳洲使馆的工作人员开始在一边不停地指自己的手表,示意我们注意时间,我也给那个工作人员打手势,表示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没到。但这对我们采访的影响很大,分散了托马斯先生的注意力。当时我很搓火,但又不好说,毕竟要照顾到涉外关系。当托马斯先生回答到第10个问题的时候,使馆的工作人员再次忍不住开始干涉了,这时我们的采访进行了将近40分钟。又撑了7分钟,第10个问题勉强回答完,我们不得不停止了采访。这时我感到很沮丧,仅靠这47分钟的采访,怎么能剪出一部片子来呢?这应了中国人常说的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当时就跟托马斯?肯尼利先生商量,请他再给我提供一些他童年、少年、上神学院,以及开始写作和获奖的资料图片,如果有视频资料那就太好了。最后我们商定,等他回到澳洲,通过电邮迅速传给我,老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结束后,我一边整理采访场记一边在等待托马斯?肯尼利先生的来信。过了两周,没有任何音讯,我不停地给托马斯先生发电子邮件,同时也在催促澳洲使馆文化官员,请他们通过官方渠道沟通一下,或者另外想想办法。在这样的等待中又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依然是音讯全无。片子的播出时间越来越近,我手上那点可怜的采访,也不可能构成一部片子。这可真成了一盘难做的菜了。我决定马上改辙,不能再等,通过网络想办法。

  网络世界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只要你的新主意不断地闪现,它就会不断地帮你寻找你需要的东西,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寻宝。在网络的大海中奔忙了三天,我开始看到了希望。4月28日那天,我找到了有关托马斯的40多张照片和8分钟的视频资料。不过我一点没有获得珍贵资料后的那种惊喜和快感,因为这三天之内我只睡了十几个小时,人困马乏;还有就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版权问题,可不可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在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我与澳洲使馆的文化官员进行了沟通,使馆方面表示为了不耽误播出,目前只能这么办了,他们先备个案,如果有问题他们出面解释。到此为止,这个片子也就是这盘菜的配料刚凑齐。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靠我手中的这些资料和采访,攒出一集片子来。因为资料有限,怎么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好,至少让观众看得下去,这也是一件麻烦事,从哪儿开始下手呢?

  我的第一感觉是:首先要告诉观众我们介绍的这个人物是谁,为什么要介绍他?这个澳大利亚作家与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所以在片子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调动大多数观众的经验值,让他们对我讲述的这个人物感兴趣。这样我在结构的安排上,就从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辛德勒名单》入手,讲述托马斯?肯尼利做了什么?他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觉得这样观众才有兴趣看下去。

  当时我这个片子的大概结构是这样的:

  1、他为什么要写小说,(先是学习神学,然后离开了;1964年写第一部小说,很不成熟)

  (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母亲因此耿耿于怀,在家里放了很多书,他小时候患了哮喘,不能在外边跟别的孩子玩,所以只能在家里看书。)

  (他平均每12――18个月就出版一部作品)

  2、为什么要关注二战,(儿童时代的经历:父亲参战,日军对澳洲进攻)

  3、怎么样找到辛德勒这个题材,(1980年,在一次电影节以后)

  4、为什么有人说像新闻报道而不像小说,他是怎么写的。(不能用形容词,要用事实说话)

  5、斯皮尔伯格后来怎么样找到他的。(第二年,打电话签约,等了10年再次找他)

  6、他对影片《辛德勒名单》不满意的地方(卖掉胸针、卖掉奔驰车……比较假)

  结构组织好了以后,剪辑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录解说的前一天晚上,我请编导小潘看了一下脚本,他提出了一点重要的意见,那就是在片子3/4的地方,我讲述了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影片《辛德勒名单》时的感受。小潘认为这个地方主要在讲述斯皮尔伯格,没托马斯什么事。这个意见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这段描述的结尾,加上了一句“影片中所有的场景,都是来自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方舟》。”这样一来,补救了这段可能会造成的失误。

  反正最后这个片子算是稀里糊涂出来了,至于结果如何,那就要看观众的了。不过有一点,观众是绝对不会去考虑你的哪部片子有多难做,你缺什么素材,你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工作,这一切都与观众无关,他们只看结果――好看不好看。就像食客,等菜端上桌你会去考虑是谁买的菜?在哪买的?路有多难走?或者哪道菜的工艺有多大难度?你只管细细地品味桌上的菜够不够地道就行了,别的一概不考虑。

责编:木铎金声

1/1页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