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冬天的故事 > 正文

第二集:炉火正红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5日 15:21)


  短片:暖气发明之前,冬季里的人们怎样生炉子防寒取暖?作为冬季里重要的物资,煤炭来自何处,又是如何进入到千家万户?围绕着煤炭又产生了哪些行业和地名呢?欢迎收看本期《历程》。

  主持人:这一到冬天,我就老想起小时候的事,我老记得好像小时候有一个街景,就是家家户户到了傍晚的时候,都在那儿生炉子,我想两位年纪比我长,肯定有生炉子的经历吧。

  嘉宾:老北京的炉子是没有烟囱,洋铁皮的,不是铸铁的,老式的,上头一个方的,像桌子,比桌子小,一个方的炉盘,也是洋铁皮,有的双层洋铁皮,包个边,中间一个圆筒,铁皮圆筒,做烟囱那种铁皮,底下三个爪,底下还有一个圆窟窿眼,底下一个炉箅子,不通 ,拿个(铲子往下捅)的圆窟窿眼,填煤就从上头填。

  主持人:那时候北京有种传统的味道,就是一种煤烟味,生火那个味儿。

  嘉宾:先拿劈柴搁底下,上面倒煤球,从底下(点着煤),拿个纸点着以后往上一搁,上头一个拔火罐,所谓拔火罐就是烟囱,一段,下边粗,上边细,有个把儿,免得烫手,就冒烟了,就拔了,等火苗从拔火罐窜出来了,就(差不多)了,拔火罐就可以拿下来了。

  主持人:趁热往屋里端。

  嘉宾:不行,有蓝火苗不行,这是(生活)经验。蓝火苗就是一氧化碳燃烧以后是蓝火苗,一生火和快烧完的时候,都出现一氧化碳,所以赶紧端走,中煤气,严重就死了,救不活,所以每年冬天各个大医院都有抢救煤气中毒的。

  主持人:两位中过毒吗?

  嘉宾:我中过煤气,三天两头头疼,头疼就中煤气了,厉害就要吐了,喝醋、喝酸菜汤,赶紧去买,去要一碗酸菜汤来喝,说那个能解(煤气中毒),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主持人:现在这种生活真的离咱们远去了,有时候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嘉宾:炉火这样的东西,在北方由于寒冷季比较长,采暖季一般从九月份到(第二)年的四月初。国庆节放假有一项工作,就是要整理这些炉具,冬天的这些东西,因为它一套,配套的。比如说烟筒,白铁皮的烟筒不会很长,大概每一节烟筒不会超过一米,八十多厘米,你得买很多烟筒套好,而且有固定的一个走向,都得冲外,叉口都得朝外,都做好,有的漏啊,白铁皮经风雨以后有坏的,得提前修烟筒,补充这些东西,还得修什么,做炉箅子,搪炉子,还有其他的工具,等于是采暖准备,必须都得准备好,也算是大事,家里边真是大事,都得安好了以后,等到冷了随时去用。

  短片:至今生炉子的经历仍然保留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而生炉子用的煤炭也成为了冬季里的重要物资。很多专门卖煤炭的店铺陆续出现在市面上。

  主持人:那时候好像还有专门卖煤炭的吧,这炭都是从哪儿来的?

  嘉宾:一个是煤铺卖劈柴,也有卖炭的,推车或挑(着),走街串巷,吆喝卖煤炭。从历史上看,人类使用燃料是两种最多,一种叫薪炭,就是以柴木为主,叫薪炭;一种是煤炭,是从地底下挖的煤矿,挖掘出来的。这两类东西在市面上都有销售,都有卖,在北京也是,也都有卖,另外还有在北京,煤铺专门卖煤球的。

  主持人:北京当时可能到了冬天,炭应该算是重要的物资。

  嘉宾:包括再往西北,大量的煤炭开发,这个从元代以后,像门头沟已经开始大量的煤炭使用,那时候开始烧煤了。马可波罗写过,大都有人烧石头,意大利(文字)翻译成中文,怎么翻呢,叫黑色的金子,就是乌金墨玉,五十年代凡是煤铺,大白墙上,西直门那儿有一个大白墙上的字(特)大,一米多一个字,乌金墨玉,凡是卖煤都写乌金墨玉。

  短片:暖气发明之前,冬季里的人们怎样生炉子防寒取暖?作为冬季里重要的物资,煤炭来自何处,又是如何进入到千家万户?围绕着煤炭又产生了哪些行业和地名呢?欢迎收看本期《历程》。

  嘉宾:过去在北京,从门头沟这些(煤窑),把(煤)挖出来以后,运到各城门边,各城门边有一些商户,专门做煤栈,做这个生意,把煤进行加工,比如做成煤球,专门有摇煤球的。做好煤球,大概每一个柳条筐,可能能装五十斤左右,再背到城里去卖,这是解决普通百姓冬天的用煤问题。这个在我们看到很多小说里边,就写拉骆驼,从门头沟、西山拉,骆驼祥子,五十年代还有。

  主持人:那主要是拉煤用的吗?

  嘉宾:以煤为主,从西山拉出来以后,拉到阜成门附近,所以在过去,老北京有城门的时候,阜成门的城(门)洞上,城门里头雕着一个梅花。

  主持人:那跟煤炭有什么关系?

  嘉宾:只能借一个谐音,也不能雕一个蜂窝煤,不好看。那时候还没蜂窝煤呢,阜成门走煤车,骆驼队到阜成门城外,现在(重新)修金融街,(修建)阜成门公园的时候,还有一个骆驼,趴那儿一个铜的骆驼,过去从(磨石口),就是门头沟到(磨石口)到阜成门,这是一条线,只有这一条线才能到阜成门。

  主持人:阜成门附近原来是煤炭的集散地?

  嘉宾:它批发这些,往各个煤铺,布满了北京城,各地都有很多煤铺,这些煤铺从批发(地),往这儿运煤,都用骆驼,所以前门外还有煤市街。那个街,现在正在改造,买卖煤,集市贸易,前门大栅栏边上,卖煤的集市,包括煤渣胡同。老北京地名跟煤有关的很多,比如说红罗厂。在宫廷里边所用的炭叫红箩炭,史书上说,火热耐烧,灰白不爆,烧完这木头炭,灰是白颜色的,不会崩裂。

  主持人:好炭,现在涮羊肉一般都用这种炭。

  嘉宾:叫红箩炭,红箩炭产于西边,西山易州易县,烧完以后送到北京。现在西安门外,那个地方叫红罗厂,红罗厂要把这个炭裁成一尺长的这样一个尺寸,炭的标准,裁好,用一个红箩筐,这个箩筐外边是拿红土抹的。这样一个箩筐,不是红土做的,有人说红土做的箩筐,不是,是一个柳条的箩筐,外边涂(上)红土,拿这个装了送到宫里,所以这个地方,这个炭叫红箩炭,这地(方)叫红罗厂,所以北京老地名里头,有很多跟炭有关的,还有现在的台基厂,台基厂在明代的时候,它叫台基柴炭厂,是内城里边给皇家存放薪柴燃料 芦苇,是一个地(方),一个空地。

  主持人:实际上台基厂原来是柴房或者说是煤球场,类似于这样的。

  嘉宾:当时在明朝的时候有两个机构,因为用炭量太大,有两个机构管理使用煤炭,第一个是明代的,工部设立一个叫屯田司,它下边管着就是像台基厂,像易州易县的山林,要烧炭,每年有指标,一年生产多少,都有标准,而且设的职,它还专门有侍郎,明朝嘉靖以前有侍郎,到嘉靖以后改为主事管理,专门有机构。宫廷里边还有第二个机构,叫直殿监的惜薪司,这是内务府的,一直到了清代的时候,一直也叫惜薪司。我们现在的东华门外有一个地方,叫惜薪胡同,就是惜薪司的所在地。比如在清代以后,惜薪司就是管给宫里各处,运送木柴、煤炭。

  主持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煤炭部是吧?

  嘉宾:供销总公司,它管供销,所以北京的老地名里头,有很多跟炭有关的。

  主持人:这些掌故现在说起来其实挺好玩的,但是真的离我们很远了。

  短片:出于老百姓大量用煤的需要,从事挖煤运煤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此外,为了能让千家万户烧上现成的煤球,还出现了专门卖黄土和摇煤球的人。

  嘉宾:一个大的柳条编织的一个大浅盘子,有点像南方养蚕的东西,底下搁一个花盆,绑在上头,花盆是个支点,以花盆落地为支点,这里头摇煤球。

  主持人:这就让我想起来,以前好像说老北京还有个行业,叫卖黄土的,我还觉得特奇怪,黄土有什么好卖的?

  嘉宾:面儿煤,煤末儿,加黄土按比例配。为什么加黄土?因为煤黏性不够,加黄土以后有黏性了,和成泥摊在地上。摊多厚呢?厚度就是煤球直径的厚度,摊上以后先切成小方块,这些方块铲上,全搁这里头,一摇,摇圆了,每一个都是泥的小方块,它互相滚,滚圆了之后再晒干,(跟)摇元宵差不多,(这是)各家各户节约用煤的方法。老百姓自己家里,煤球堆在那儿,堆来堆去,煤球互相(撞击),又碎了好多,或者压碎的,或者撞碎的,这些也舍不得扔,这个不能往里弄,你把它和成泥,就像刚才说的,把这些煤和成泥,它不成块,它不黏,所以买黄土,卖黄土的来了,买点黄土,搀上自己做煤球,自己做煤饼子。有(时候)煤饼子掰碎了,干了以后掰开,当煤球,自制煤球,所以产生卖黄土的、摇煤球的两个行业。

  主持人:要说居家过日子是挺不容易的,事无巨细都得考虑到,剩点儿煤渣我们还得买黄土做煤球。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