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编导手记

和大师一起

------《汤用彤·1949》编导手记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14:26

  一天,我们的“头儿”池建新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兴冲冲地告诉我们,他拿到了一个好选题,要做一批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哲学大师。“在那样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在那样一片贫瘠困乏的土壤上,一批思想大师横空出世。被人称为最后一个大儒的梁漱溟,新理学家冯友兰,国学大师汤用彤……”池建新在慷慨激昂地陈述他的构想,而我却开了小差:这些人有的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现在却要把他们搬上屏幕,我开始担心起来:为了能使收视率从小数点之后蹦到小数点之前来,栏目组每一次开会几乎都要振臂高呼:我们必须面向大众,扩大我们的收视人群,如今这些哲学大师连我们自己都不知晓,更何况那些观众呢?当然还有一层顾虑:让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小编导去拿捏这样的哲学大师,无异于四两油拨千斤,为难为难!就在我为大师和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的时候,我已经被分派到一个人物:国学大师汤用彤。

  回到家里,我一边上网狂搜汤用彤的资料,一边联系他的儿子汤一介先生。网上的资料少得可怜,但是联系工作还算比较顺利,我们很快联系上了汤一介先生。就在我准备动身去拜访老先生的时候,手机响了,显示“池建新来电”。电话里,池建新似乎在一如既往地询问我的工作情况,但却掩饰不住话语背后的沉重和急促,他问我有没有买那本汤一介回忆他父亲的书,我根本没听说过。池建新的语气更加沉重了,“那我买吧。”我为池建新的话语摸不着头脑,更为我即将开始的采访工作担忧。

  第二天,我和池建新约在北大门口,他手里拿着那本书。他见了我,就开始语重心长起来:“你可知道,昨我和周利芬去采访冯友兰的女儿宗璞,被她收拾了。她问我们有没有看过她写的书,我们一下尴尬了,她终究觉得跟我们说话没劲,没有谈出什么来,不知这个选题接下来该怎么办。于是想到要采访汤一介了,我赶紧买了一本他的书。”池建新一路上跟我介绍书里的内容,说着说着就到了汤一介的家。池建新的有备而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对汤用彤的略知一二,成了我们和汤先生之间交流的心理基础。池建新有的放矢地抛出话题,汤先生丝毫没有怠慢,仔仔细细地跟我们说起来龙去脉。我少有插言,沉默中,我一边庆幸,一边自责:既然知道自己孤陋,为什么不多做一点作业补补课呢?如果你要和别人推心置腹,你总得知道别人一二,给别人些许尊重,否则必然落得扫地出门的下场。尤其是和素昧平生的大师,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为我们的第一次交流搭起一个平台。

  没过几天,我去接汤先生进演播室。我们比较熟了,开始攀谈起来。我想向他借一些资料,保证原物奉还。他停顿许久,最终婉言拒绝了。他语气平和,却透着一丝不满:我实在有些不放心,不是对你,是对你们中央电视台的人,多次答应做完节目要给我节目光盘,但是总是每每落空。我无言以对,为同行的一些疏忽叹息,更为我们的声誉捏着一把汗,不管怎么样,这次节目播出以后,我得把节目带给别人送去。见我一阵局促,大师反倒安慰起我来,这就是大师,既是严格的,又是宽容的;既很自尊,又很尊重别人,和这样的大师在一起,我们给予的惟有尊重,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做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和大师一起,我诚惶诚恐;和大师一起,我愈加丰富。(编导:曹琳)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