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鼎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24日 13:11
藏品名称:清代铜鼎
收藏者:叔大生
藏品来历:当年,叔大生的祖父母搭救了一位落难的客商。后来客商为了感谢叔大生的祖父母就把这个铜鼎送给了两位老人家。
藏品特征:这件铜鼎高23.5厘米,口径26厘米。底部有铭文“藏介造”三字,铜鼎整体为圆形立耳敛口鼓腹三足鼎,双耳与敛口平行,腹上部有一圈造型独特,有别于商周铜鼎。鼎的外观为黑漆古包浆,给人一种珠光宝器感觉,主要用于观赏与陈设。
相关背景资料: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鉴定专家:贾文忠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研究委员会 副研究员 从事青铜器 铜器研究鉴定工作25年
专家评述:这件青铜鼎呢,从它的声音和它重量分析呢,它应该是青铜制的。时代呢应该是清中期,乾隆,嘉庆左右。仿照商周的铜器造的。腹部呢有一条龙的造型的一种纹饰,那个龙纹呢也是仿照商周的,两个耳朵特别特别,就不同于商周的那种铜器。它有点往下,就基本跟那个口将近持平了,所以它有它一定的那个,它的自己的特点,它底下呢有三个字,藏,介,造,按字的意思来讲呢,应该是一个出家的高僧,花钱雇人造的这件青铜器,青铜器的仿制是从宋代就开始了,像这种呢有点特色的,比如说宋仿,明仿,清仿,不能跟赝品等同。赝品呢它是跟哪个原物一模一样,所以有点骗人的感觉,像这个鼎呢,就有自己朝代的特点,所以呢我给了十一万元。
专家鉴定团估价:11万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