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查询

巴以总理:面对世界的握手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03日 15:00

  昔日兵戈相见,两位领袖再次会面。几经腥风血雨,巴以和平又现希望。为土地归属而战,为民族安定而和。阿巴斯与沙龙半个世纪披沙争战后,谈判桌前聚首,巴以总理终于共同携手面对现实与未来。本期《国际观察》与您共同关注认识巴以局势中的两位关键人物,敬请收看。

  主持人(水均益):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国际观察》,今天我们这一期节目为您现场直播。

  要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局势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其实对我们这些做国际新闻报道一直跟踪巴以问题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我也经常在想,那些定点清除和人体炸弹只能使问题的解决更加趋于暴力。那么,就在昨天巴以双方又出现了和平的契机,也就是说,双方总理阿巴斯和沙龙进行了明显有别于前三次的第四次会晤。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沙龙和阿巴斯的这次会晤。今天我们请来的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员李绍先和我们的新闻观察员张郇。二位,我们现在怎么理解这一次会面和前几次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张郇(新闻观察员):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前两次的会议,除了亚喀巴会谈之外的前两次,没有他们会面的画面,只有警察的车在会见场所外面转的画面。

  主持人:还有阿巴斯从他的办公室出来,但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没有。

  张郇:他们肯定是握过手的,作为会面肯定是握过手的。但是他们可能都认为,在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握手的画面,还不适于向世界公开。

  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我想是这样,这次两位领导人的会面不同点太多了。这次是两位领导人第一次在会晤还没有举行之前,就共同举行招待会,第一次发表联合的声明,第一次声明中的内容不是各说各话,而是回避争议的议题,谈一个共同的和平的主题。

  主持人:据我观察,是两个人第一次微笑着互相主动伸手出去,来进行握手。

  张郇:目光中蕴含着很多东西。

  李绍先:以长时间的握手和互相凝视,作为记者招待会的见证。

  主持人:有关他们这次会晤的一些细节,我们也做了一个短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然后继续我们的话题,一起来看。

  这一次紧紧地握手发生在7月1号晚上,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会谈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而这次会谈是阿巴斯就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以来,双方的第四次会面,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发表声明的会面。在发布会后,沙龙与阿巴斯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同意共同建立四个委员会,分别负责释放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员,巴以安全合作,巴以财政和贸易,以及巴方停止反对以系列的煽动言论和宣传。舆论普遍认为,沙龙和阿巴斯的这次会谈,以及会前所做的和平承诺,向巴以人民共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现在是停止暴力袭击、流血冲突,切实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时候了。

  主持人:我们接着这个话题,他们两个这一次握手,在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关注中东问题的观察家眼里是很有区别的,刚才你们二位也简单提了一下。李先生您认为,这次在本质上和前三次有什么区别?

  李绍先:我想是这样,两位领导人这次的会见,包括联合声明的内容,会见的成果等等,我觉得这个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说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成果实在是太久违了,在以巴和平进程中。同样的场景我们可能在七年前、八年前,也就是拉宾总理时期,曾经反复看到过。但是今天,又出现了这样一个动心的画面,特别是从两位领导人联合声明中的发言来看,我觉得非常感人。

  主持人:他们之所以,比如说前几次,在亚喀巴峰的时候,有约旦国王、也有美国总统在场,他们四个人在一起,好象类似一个全会制的概念,但是单独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刚才张郇也提到了,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而且细节有很多,人们在关注,也在抠哪些细节是引人注目的。

  张郇:他们一般的记者见面会、发布会都是在会谈之后,但是这次恰恰是在会谈之前,我觉得这是有意味的。应该说亚喀巴峰会,在双方都接受了路线图之后,可以说是一个正式的接受仪式。但是具体这个路线图怎么推动,当时第一步就是说,暴力怎么样停止,先停止才能推动,这个当时还没有着落。现在这个障碍基本上排除。从这个时候他们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用非常感人的语言,或者很严肃的仪式来宣布双方开始正式推动,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这里。

  李绍先:总的概括起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尽管这个新的开始姗姗来迟,尽管这个新的开始是在付出了一系列的代价,血的代价之后得到的。

  张郇:而且你注意到坐在旁边的八位部长,以色列四位,巴勒斯坦四位,达赫兰和他们的国防部长肩并肩坐着,还聊天,像老朋友一样。

  主持人:而且这些人实际上在前一阵的暴力冲突当中,实际上大家恨不得是一种敌人的感觉。

  张郇:这次刚结束的巴勒斯坦起义,在刚开始的时候,达赫兰是加沙地区巴勒斯坦预警部队的司令,现在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当初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参谋长,他们就是在指挥着他们的手下,在加沙这里进行斗争。

  主持人:应该说现在人们也注意到了巴以之间一些新的气象,比如在这次双方高层会晤之后,以色列很快就宣布从约旦河西岸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开始撤军,而且要把控制权转移给巴勒斯坦警察方面,而且有关这方面情况在今天,也就在我们这个节目进行时,以色列正在撤军,而且巴勒斯坦警察部队也开始在接管。我们不久前收到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儿应该是伯利恒。伯利恒在过去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而且是一个基督教色彩很浓的城市。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面,因为冲突不断升级,以色列不断去管制伯利恒这个城市,所以一般来讲,所谓撤军实际上是以色列从对这个城市外围的包围和控制撤出,来转换为巴勒斯坦的警察部队。而且最新的一个消息说的很有意思,目击者说,身穿新制服的巴勒斯坦警察在当地时间,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晚上,出现在约旦河西岸伯利恒市,我们现在看的画面就是巴勒斯坦的警察准备上岗,所以这应该也是很积极的一个气象。

  张郇:伯利恒这个地方在奥斯陆协议之后,根据双方的约定是巴勒斯坦控制的城市,应该是交给巴勒斯坦完全控制。但是自从2002年9月的暴力行动开始以后,一有事件出现,以色列就要控制。

  主持人:实际上它已经变成巴以冲突当中的一个敏感点,有的时候是一个导火索。

  张郇:这一次控制是从去年10月份耶路撒冷的一次自杀爆炸开始以后,一直持续到现在。

  主持人:我们回到刚才主要的话题,巴以领导人,特别是沙龙和阿巴斯第四次握手,而且是不同于以往的握手。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我觉得应该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刚才实际上李先生在谈话中已经提到了,就是两位的发言感人至深,而且这个话也是您刚才说到,是久违了的语言表态,这里面给人一种真诚也好或者说一种态度的转变也好,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短片一起先来看一下。

  ··沙龙:我以全体犹太人的名义声明,我们和你们没有战争,我们不想征服你们,我们不想压迫你们,我们愿意同你们和平共处,做好邻居。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一天不达成协议,一天就浪费掉。任何生命的丧失,都是人类的一出悲剧。苦已经吃够了,人已经死够了,让我们拿出勇气来,毫不犹豫的朝着和平前进。

  主持人:是不是觉得阿巴斯这话还是很感人肺腑的,“人已经死够了,苦已经受够了”,怎么理解这个话?

  李绍先:这是血的代价换来的,我觉得两位领导人的发言都是感人至深的,包括沙龙总理的发言。

  主持人:我们现在不知道内幕情况,但是在我感觉里边,当然像一般高层领导人的讲演稿,可能会有人先替他执笔,来撰写。但是我感觉,我们现在不敢推断,起码他们两个人的发言有他们自己个人切身的感受和意愿含在里边。

  李绍先:应该是发自内心。

  主持人:张郇怎么看?

  张郇:因为他们这两个人,应该说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当中悟出了自己说出的这些话的道理。因为这么多年,全世界很多人在问,巴勒斯坦跟以色列在打什么,他们为什么打到现在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是实际上,他们互相在斗争,为了土地,为了一些历史性的问题互相打的一些人,他们实际上也在想这些问题,看到亲人,或者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倒在血泊里的时候他们也会想,难道我们只有这么一种方法吗?

  主持人:实际上像沙龙和阿巴斯这两位领导人,也是巴以两个民族产生的风云人物,而且各有各的一个历史背景,而且有人生的历程,他们也有对冲突的这种深刻的感受,有关这两位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个性,他们的立场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从最新的一些动向能看出什么东西,我们下一个话题继续。

  沙龙和阿巴斯的这次会晤也将这两个人推向了一个历史舞台的前沿,历史造人,人更能够创造历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位可能记录历史的人。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沙龙与阿巴斯曾经是战乱中的对手,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早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身为连长的沙龙就出入战场,为以色列人争取生存的家园。而年少的阿巴斯与大多数巴勒斯坦难民一样,被迫逃离家园。从此这两个相距七岁的战士,为了自己的民族而开始了长期的对抗。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已经是散兵旅旅长的沙龙出兵埃及,但是在卡塔尔,还是学生的阿巴斯则在为团结巴勒斯坦人共同对抗以色列而奔走。在此后的六.五战争中,晋升为少将的沙龙带领所属的一个师辗转于西奈半岛,而阿巴斯与阿拉法特建立起法塔赫,开始了巴勒斯坦人武装斗争的历史。十月战争爆发了,沙龙率军偷渡苏伊士运河,一战成名,为以色列扭转了战局。而已经是巴解组织领导者的阿巴斯,则率领着年轻的法塔赫与以色列军队作战。

  直到1982年,两个敌人终于直面对抗,身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率军入侵黎巴嫩,并且对巴解组织所在地贝鲁特进行了包围和轰炸。就在火线的另一方,阿巴斯与他的战友们在生死边缘坚持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分别就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总理的这两位历史的见证人,在走过了相似的兵戎生涯之后,做出了他们相同的选择。

  主持人:就像我们节目最后所说到的,走过了他们相似的历程之后,现在他们又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怎么理解这样一种选择,李先生能不能先通过沙龙的选择,给我们分析一下?

  李绍先:我想沙龙是这样一个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在以色列是一个最受争议的人。一般来讲,包括我们中国老百姓,沙龙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首先是一个粗人,或者在以色列有一种说法,沙龙是麻烦制造者,有些人认为他是麻烦制造者。

  张郇:通常我们认为他是右翼。

  李绍先:历史上他确实是这样,比如说1982年在黎巴嫩战役中发生的难民事件,引起了世界轩然大波,最后沙龙在一片谴责声中辞去了国防部长职务。再比如,2000年9月沙龙登上圣殿山去参观阿克萨清真寺,结果引起了新的流血冲突。所以一般认为他是一个粗人,但是实际上沙龙很复杂,他又是一个细人。我个人认为,类似我们中国粗中有细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说,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刚才提到的,1973年战争中,沙龙带领着很少的突击队偷渡苏伊士运河,切断了埃及渡河部队精锐的第三军的后路,一举扭转了战局。

  张郇:打仗还是有一套的,但是沙龙个人的品质、个人的性格,肯定在政治事件中起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以色列建国这么长时间,几乎每一个为和平做出一点努力的,或者说在某种情况下跟对方坐到谈判桌上的人,都有兵戎生涯,都是曾经被人家看成是非常强硬的右翼。比如说贝京,当初跟萨达特达成合约,贝京在以色列建国的时候,整个就是一个突击队长。

  李绍先:建国之前就是突击队长。

  张郇:接下来拉宾也是行伍出身,包括最后91年海湾战争之后,马德里和会开始,沙米尔也是利库德的右翼。

  主持人:张郇说到的这个背景,或者这样一种逻辑,似乎也是很重要一点。

  张郇:这是以色列的一个现象。

  主持人:说到沙龙这个人本身很多人在关注他,特别注意到最近这几年来,他个人似乎也发生了类似你刚才说的,拉宾的某种类型,拉宾式的一种转变。我记得他在竞选总理的时候,他的竞选班子特意为他做了一个MTV,一改沙龙原来的强硬,或者说很强势的形象,是一个很慈善的老爷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宣传片。

  最后这个画面应该是比较耐人寻味的,老沙龙一头白发,一手牵着一个小孩,向一片旷野走去。李先生你觉得,我们能不能说他的世界观也好,或者他对于中东巴以冲突有了某种转变?

  李绍先:是这样,刚才说到他是一个复杂的人,颇有争议的一点,一般的人认为沙龙是一个不变的人,这个人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大意识主义者,是一个反对和平的人。但事实上,沙龙的态度,特别是在最近这些年,我觉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沙龙有句名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讲“为了保持自己前后一致,守住一个观点,一成不变的人是愚蠢的”,他说“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变化的观点去相适应”,非常富有哲理,我觉得也非常代表了最近几年来沙龙特别是在和平问题上的转变。

  主持人:我相信沙龙和大多数以色列人民也是有了一种血的教训之后的一种顿悟,而且他个人,我记得有一个资料显示,他曾经在他个人生活当中经历过苦难,或者人生重大的打击,比如说他的第一个夫人很莫名其妙的在一个车祸去世了,他一个六岁的儿子,沙龙爱打猎,他又爱收集枪,每次去打猎带着很多枪,结果有一次他带着孩子去,小孩无意当中玩枪,结果枪走火。这个时候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按我们中国说话就是中年的时候,中年丧妻、丧子,我想对他也是一种人格上、性格上的很大一个烙印。

  张郇: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和平、对安宁,对牵着孩子在草地上走的情况就更向往。你说一个人打几十年仗为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了这样的和平吗。

  主持人:我认识的一些以色列朋友也在说,我们现在感觉到沙龙变了,或者说在变。

  李绍先:沙龙他本身有很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比如说您刚才讲到的,他妻子去世了,中年丧妻,现在沙龙的妻子是妻子的亲妹妹。也就是他丧妻以后,沙龙痛苦的不能自拔,他的妻子的妹妹来照顾他的私人生活,两人产生感情。

  主持人:说到沙龙就说到这一段,下一个人物就是阿巴斯,阿巴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张郇:阿巴斯出生的地方现在属于以色列的一个小镇,他13岁离开那儿。95年巴勒斯坦在奥斯陆协议以后,他在一个阿拉伯裔的以色列议员的陪同下,回过老家。他回去以后,当时他父亲是一个开杂货店的,卖羊奶酪的一个商人,商业还是比较成功,他的一个商业伙伴就是以色列人。他这么多年回去以后,他看到的家是什么呢?在他家原来的院子里建了一个犹太教的圣学院,他家整个剩下来的就是13棵松树。当时阿拉伯的议员就回忆这个情况,阿巴斯在那里没说什么话,回来以后给他的感觉就是,他潜心研究以色列。向这个议员要很多很多资料,有一个例子,有一次议会开完会了,他一定向阿拉伯的以色列议员要一份以色列关于怎么样削减政府经费的一个资料。这个议员很奇怪,说我们现在很多议员都还没见过这个东西呢。他这次去过以后,就去过这么一次,他感觉上,我相信应该是他睁开眼睛看外面世界的开始。

  主持人:李先生怎么看?

  李绍先:我的理解,阿巴斯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属于巴勒斯坦人中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最现实看待巴以冲突的人,非常少数的这么几个人。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巴解组织内部开始负责和以色列的谈判,在此之后,他一直是从事这个工作。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他是设计师之一,奥斯陆协议的成功正是凝聚了阿巴斯的心血。所以从这点上讲,自从他选择认识到只有和平谈判是巴勒斯坦恢复民族权利的唯一途径之后,坚持执着的踏上了这条路。现在历史性把他推到目前这样一个位置。

  张郇:阿巴斯也是当时法塔赫武装斗争的创始人之一。

  主持人:据说他跟阿拉法特也是老哥们,而且是非常好的朋友。有关这个话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谈到这儿。应该说像巴以之间,当然双方人民对于恩恩怨怨、血雨腥风的这种认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双方领导人的这种高屋建瓴,或者说他们的战略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今天这一期的《国际观察》,再见。

(编辑:扬国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