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更多

《幻城》与青春文学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4日 09:45

  为什么我们认为无病呻吟的文字会让他们如痴如醉

  为什么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故事会令他们泪流满面

  70万册的年销量让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打开《幻城》 沟通你我


  

郭敬明:最满意《幻城》的后记

  主持人:《幻城》这本书让很多女孩子泪流满面,让很多男孩子坚强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幻城》这本书说起,那今天先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的嘉宾。这位年纪比较轻的是《幻城》的作者郭敬明,这位是著名学者朱正琳老师,他也是《幻城》的一位比较特别的读者。郭敬明,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在那本书里说你最满意的是那个后记,为什么呢?

  郭敬明:可能是自己一直比较喜欢写散文,那个后记也可以算作一篇散文。记录自己高三以及进入大学那一段的生活,而且写得蛮真实的,也写了一些我和朋友之间从高中进入大学分开的感觉,可能自己比较喜欢吧。

  主持人:朱老师,您说您自己买了一本《幻城》来读,你读了之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朱正琳:刚才你介绍我是一个特别的读者,的确是这个意思,因为我显然不是这本书面向的读者。但是我想了解它,有这么一种兴趣。我们家有一个小侄女,上小学6年级,读这本书读得眼泪汪汪,哭了好几次。我肯定不会感动到这个程度。我读的过程当中都是比较冷静的,而且我一直在思索。但是我读到“后记”的时候我开始有触动,尤其是用散文形式写的,尤其是写了那么一句,他和他的朋友们骑着自行车穿越了“单薄”的青春,“单薄”这两个字打动了我。我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为什么打动了我,但是我觉得我很想理解这个青春。

  主持人:我想问你郭敬明,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同龄人这么多人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一个名人了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嘉宾 郭敬明

  郭敬明:可能大家一开始就觉得,是从《幻城》认识我的,认识我之后再去读我以前写的散文,就会觉得和他们很贴近,因为大家都是学生,所以说感觉会很有共鸣。所以他们觉得就好像是身边的一个朋友,而不是特别遥远的人,我觉得可能是这样。

  主持人:他们心中有笔下无,你就给写出来了,就跟代言人似的。朱老师你看了《幻城》你觉得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你认为这些孩子为什么这么痴迷,觉得特喜欢《幻城》?

  朱正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表达了这一代同龄人的共同的幻想。你刚才用了代言人,我也想用这个词,我觉得他有代言人的功能。这些孩子都会有幻想,而这个幻想没有像他表达得这么好。

  

作者青春,作品才是青春文学吗

  主持人:有人把这种写作叫做青春文学,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郭敬明:其实我觉得,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不管文学题材青春不青春,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写作人年龄青春不青春去了。那以前你要说青春题材的小说也有,但大家现在就觉得,小孩子写书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注意力全部过来议论这个人年纪怎么怎么样?在哪儿念书?学习成绩怎么怎么样?长得好不好看?真正对书倒反而没有那么多的关注。

  朱正琳:据我所知,“青春文学”一词产生的源头是在“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排行榜上,经常在前三、四十名里面有25%至50%都是这一类的,后来要把这个现象概括起来就这么叫了“青春文学”。青春文学大概包括这么几个要素:一个是所谓青春写作,刚才郭敬明讲到的写书的人都是年纪很轻的;第二个一定是青春题材,因为他们写的都是青春的事;第三要有校园,像这个幻想也是青春的幻想。但是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的读者都基本上是他们的同龄人,这个现象非常重要,后来他们总结为“零距离阅读”。就是说写作的这部分青年人写给另外一部分青年人看。事实上大部分情况确实是这样的:凡是同龄人基本上都喜欢,而只要不是同龄,年长的人就没法读它,不是他的读者。这个在历代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很少见。

  主持人:有人说好像上个世纪就是90年代末,出版业进入市场以后就出现了他们这种情况。


嘉宾 朱正琳

  朱正琳:因为以前年轻人写作不会出版。我初中的时候我也写,我写的剑侠小说在我们班上传看,还一章一章连载了。

  主持人:你那时候多大?

  朱正琳:我初中生嘛,十几岁,换到现在如果让我出版了,我不是也像郭敬明一样了吗!

  

炒作的烦恼

  主持人:郭敬明你怎么看炒作这件事?

  郭敬明:其实面对这种事情,不光是读者觉得很无奈很没劲,作为我们作者而言,我们才是真正觉得无奈的那种人。但是有时候实在是太多事情你没有办法去控制,到最后你就不想去控制了。我不去炒关于书其它的东西,如果你这个书好,比如说要炒这个书,你说你写得多么好多么好,那你去炒。但是你要去炒作关于别的,比如说你个人长相如何?你生活方式如何?你学习成绩怎么样?你有没有女朋友?我觉得那就特没必要了。

  朱正琳:我觉得炒作对于作者来讲,或者对于读者来讲,它是一个双刃剑,读者完全不受影响不太可能,这对作者就有不公平的地方。

  主持人:所以郭敬明在有的媒体上就解释过有一点不公平的感觉。你说炒作之后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成了一个名人了,你享受的那些好的待遇我就不问了,我就想问它给你带来的不方便的东西?

  郭敬明:就是私人空间会越来越小。

  主持人:也是被人误解是不是?

  郭敬明:是。

  主持人:而且是莫名其妙的是吗?

  郭敬明:我就举个例子,有一个记者打手机给我,他说他要采访我一个什么事,我就跟他讲手机没电了,讲了之后我的手机“笃”了一声;我说真没电了我得断了,然后手机笃了两声断了。结果第二天我看报道出来就说:“郭敬明弄清我的来意马上就挂断我的电话,然后几小时不敢开机”。但是就是说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也没办法去解释,你也不能说我找一家媒体帮助我证实一下,这种东西就只能自己扛着。你偶尔觉得太难受了,想跟别人讲,你也就只能和自己身边几个朋友讲。

  朱正琳:我觉得他这个是属于名人的烦恼,名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事,容易有事。但是他因为成名早,年轻。他刚才也讲到这一点,是会更危险一些。大概是胡适说的,暴得大名不祥。一下子突然得了名,尤其是很年轻。这个就是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主持人:郭敬明,就是在你这个平时的生活当中,你有很多机会去接触你的读者,除了那些比较年轻的以外,那其余比较成年的读者,他们都理解你的这种写作吗?

  郭敬明:其实大多数我的长辈,比我们年纪大的作家都是挺爱护我们的。因为上次我在上海开过一个研讨会,其实我听到他们的话,我会觉得真的是感动。就是说可能他们一拿到你这个书的时候,会有一种惊讶,怎么和我们写的那么不一样,但是他们起码是很努力地站在理解我们的角度去想,或者说很努力地想看看这个文章。我觉得这样一个态度就让我是很感动的。我觉得其实听年长人的意见,会比听年轻读者的意见会成熟一些,而且会更有见地一些。


  主持人:在我们这期节目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就想对电视机前的那些成年人说,对于他们这种写作,更多一些理解和爱护,少一些炒作和无端的排斥。但是我们也想跟像郭敬明一样的作者说,我们特别希望你们非常快乐地生活,然后更希望你们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谢谢两位,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