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更多

设计生活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0日 17:21


  解说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读书时间》,节目一开始我先为您介绍几本新书。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叫作《性感:一种文化解释》。我相信大家对于性感这个词并不感到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性感?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而这本书告诉我们,性感就是一种欲望的表达。这个欲望就是——我想吸引你。本书作者江晓原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是天文学,一是性学。这本书就是作者性学研究之余的收获。江晓原教授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想将本书写成一本面面俱到、一本正经的书,那样就太乏味了。当然更不打算写成所谓的“学术著作”。我想尝试将它写成一本相对轻松一点的读物,或者说是一本有点“好玩”的书。

  再来看这本《剑桥插图天文学史》。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天文学史书。无论对于专家还是非专家来说,都是一部兴味盎然的读物。它将奇闻轶事与迷人的细节融为一体,不仅描绘了我们如何观天,并且解释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观测天象的所见;这些所见又是怎样影响了人类的信仰和神话;以及毕达哥拉斯、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为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直在奔跑》。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艺术大师对话》,书里收入了作者与二十几位各门类艺术家的对话。作者熊育群是一位记者,于是本书充分体现了新闻作品的纪实性特点。文字是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没有做大的改动,每个人独具性格的话语方式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参与对话的作家包括韩少功、张承志、莫言、余华等十多人,另外还有评论家葛红兵、音乐家谭盾、画家黄永玉、朱德群、萧瀚、宋雨桂等人。

  最后我们要为您介绍的是一套丛书,《回家》书系。这个书系当中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这两本书,《设计私生活》和《回家真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首印的7千套书已经全部销售告罄,准备加印;而更为看好的《两个人住》现在已经新鲜出炉。

  《两个人住》虚拟了这样的现实生活:都市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识相恋,最后决定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他们如何从家徒四壁开始构建他们的爱巢、营造家的情调和氛围?家在这里被分解成一件又一件细微的元素,一盏灯、一扇门、一只花瓶、一幅窗帘……作者推崇简约的风格,未必名贵,未必奢华,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十足的个性。

  《回家真好》是作者探访香港、台北、上海、北京四城市18位名人家庭之后的"写真集",18位个性不同的人,18种不同的生活追求,18处精彩的家居风景。跟着作者登堂入室的脚步,追随作者东张西望的眼光,在灵性十足的文字和感性幻美的图象中,去体验窥视人家隐秘的欣喜和感悟。

  《设计私生活》既有小至调羹、T恤的精致把玩鉴赏,又有大到9.11事件和切·格瓦拉的话题评议发挥,作者行尽花花世界,看尽设计百态,反观生活细节,才发现原来身边物件是那么的迷人。作者深有感触地说,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可以让自己快乐,一把椅子、一盏座灯,提升了舒适,点亮了空间,也改变了生活的气氛。乐趣来自变化。多一分对设计与生活的关注,也就多了一分选择的自由。

  好,观众朋友,新书就为您介绍到这儿。接下来呢,就请您跟随我们的镜头,一同去探讨"设计生活"的话题。


  解说词:9月的一天,香港设计师兼作家欧阳应霁先生到北京,联系《回家》书系的再版事宜,我们便有了这次采访的机会。在事先约好的见面地点,我们发现早已有人抢先了一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欧阳又有了新的想法,责任编辑正在与他讨论新书的选题。欧阳在北京的行程安排得很紧,为了让他的新书能够早日与读者见面,我们决定不打扰他们的谈话。

  谈完了出版事宜,回到下榻的宾馆,欧阳先生跟我们谈起了他的《回家》书系。

  欧阳应霁(作家):这三个书包括《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跟《两个人住》,都是我所理解的生活书写。为什么定义生活书写这个名词呢?就是说,因为我觉得,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我们可以怎么简简单单地、快乐地生活。所以贯通三个书,都是一些对平常大家不一定留意到的生活里小东西、细节的一些观察,也尽量会希望换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好像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在念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一些很经典的设计的故事。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老实说也真地不晓得是哪个发明的,就是我们用来装鸡蛋的那个盒子,就是那个好像用纸糊成的那个盒子。我们怎么叫,就叫那个鸡蛋盒子吧。那个其实就是一个最聪明、最环保、最厉害的,一个有点像是天然的一个设计品。因为用那个来装鸡蛋,鸡蛋这么容易破,但是它就把它安排得好好的。其实,在东方的整个设计的概念里头,有很多很多这一类无名英雄做出来的设计。

  [欧阳应霁——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人]

  解说词:欧阳应霁曾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先后获取了荣誉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毕业以来,他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撰写大量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报刊杂志。文字写作以外,欧阳还热衷于漫画创作,也有多部专集问世。用朋友们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你真的很难分清,他到底是一位设计师,还是一位漫画家,或者是专栏作家。

  欧阳应霁:从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刚刚毕业之后,我在香港就做了蛮多的平面设计,这里头就包括很多唱片的设计,也替很多流行歌手或者是一些演艺圈的朋友做形象设计。那个是一个比较早期的,我的所谓真正的设计的工作,那段时间。但是慢慢我就觉得,哎,我除了做自己的设计之外,我还是比较愿意跟人家分享我对其他人、其他朋友的一些设计作品,或者是他们的整个设计观念的一些看法。就是因为我觉得大众除了他们在用这个设计,其实也需要一个,严格来讲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就是他们怎么去看设计,怎么去用设计。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一些训练跟培养。如果我刚刚好在这个位置上面,比较就是用心地去看人家的设计观念的话,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怎么说,就是推介、介绍,让大家对整个设计品背后的一些理念跟想法,有多一点认识的话,我觉得我们整个所谓的设计的氛围,就会健康一点。就是不只是我有钱,买这个设计用完,丢掉,不是这样。

  解说词: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是一本很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杂志。欧阳应霁是这本杂志的专栏作家。有些读者就是通过这本杂志上的文章,认识欧阳应霁这个名字的。由于有了这层关系,这本杂志的编辑小姐们对欧阳都很熟悉;欧阳的书,她们也总是第一批读者。要想了解欧阳应霁这个人和他所推崇的设计理念,我们不妨先来听听她们是怎么说的。

  薛莉(《世界时装之苑》专题总监):我觉得他是一个,他不忌讳物质。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他的一点是,他不像有一些文人,对这个尤其是舶来品的这种高端的物质生活,先是还没有了解之前,就以一种非常负面的这种态度去评论它,去贬低它;他没有用这样的态度,他是用一种接受,尝试,对任何的新生的事物以一种很好奇,然后去体验,然后去感受,或者最后是厌弃,这不管。但是他至少,他去体验过了,他是一个这样的作家。

  欧阳应霁:其实如果很个人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简约一点的,就是简单、干净、明快的一些东西。从产品到服装,到我们翻开的书等等,整个生活里头每一样东西,我其实都要求一个,就是纯朴、简单到一个所谓就是大家说最BASIC,最简约的一个状态。但是回过头来也会觉得,其实生活也不应该是很清教徒的那种,还是要随时有不同的颜色出现,不同的感觉会跑出来,所以你越是要求简单干净,你就越有空间去接受一些突然跑出来好玩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弹性倒是蛮大的。我知道我心里头真正需要什么。但是某一个状态,或者跟不同的朋友在一起的话,我也不介意,就是大家,反正开心就是。

  解说词:放下欧阳不表,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下他的朋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先生。江老师是上交大科学史系的系主任。除了负责系里的行政工作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身兼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每年,江晓原先生都有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著述颇丰。据熟悉他的朋友介绍,江老师平日是不坐班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专心做学问,很多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就是在家中的书房完成的。江老师家的书房很有特点,不仅藏书量大,通讯方便,而且设计独特,很有创意。提起自家书房的话题,江老师一开口就滔滔不绝。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我已经搬过几次家了,前面几次我都是拿出一间居室来作书房,然后很快就是过几年它就搁不下了。那么这回搬家的时候,挑了这间最大的屋子作书房,但是还是有限的吗,不久它还是要放满的。那么原来的这些书架,比如说这种,这个书架都是我在我以前的住宅里就一直是使用这样的。就是我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家,我就要做这样的书架。这一回呢,是有一个朋友给我出的主意。他说你这个屋子不是正好有一条,这边这一条,五米长,一米宽。他说你不如在这里拿档案馆的那种东西做一套。我就跑到档案馆去看这东西,当时我去看了以后,我回来就把造这个档案馆的公司的人和设计这个屋子的人都请来了。我说你们俩在这儿给我商量这事情,看这样事情可以做吗。他们交换了一些数据之后,他们说这个是可以做的。因为它对承重有要求,一般的预制板隔架的那种,那个是不能做这个东西的。我正好这间屋子因为它是不规范的,所以它是整浇的,就跟那个钢筋水泥浇的,它是可以做的。然后他说可以做之后呢,具体这里面的,这是我自己设计的。

  解说词:江老师家书房里的组合书柜,原本是图书馆专用的密集柜。柜子原来是有门的,为了取书方便,江老师把所有的门都去掉,并把柜内的隔层改装成高低可调的,书柜底下有滑轨,推拉很方便。江老师说,书房里的一切设施都要便于看书。过去家里的书一多,就分两层摞起来摆放,后面的书平时看不到,用起来也不方便。日子久了,就会把很多好书淡忘掉。现在,有了自己设计的这套书柜,就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中英合拍纪录片《龙腾》的摄制组,曾经到江晓原先生家采访,导演惊叹于江老师的藏书量,说:您的家简直就是一座私人图书馆。提起这段往事,江老师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他说:其实,关键还是方便了。做研究,查资料,足不出户,手到擒来。

  江晓原:现在这样子的话,连同这个我原来的传统形式的书架,现在这个屋子里大概有两万多册书。

  解说词:除了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到学校带必要的课、处理份内的事,平日里,江晓原老师总是安心地留在家里,有纪律有计划地把自己的研究项目一一完成,也引领和鼓励学生们走上更专精的科研新路。到过江老师家的人,无不为他书房的精妙设计称奇叫好,这其中就包括香港设计师兼作家欧阳应霁先生。于是,江晓原老师的家,就作为一章写入了欧阳的新书《回家真好》。

  [家是心之所安——欧阳应霁《回家真好》]

  欧阳应霁:比如说我的家,我的家基本上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是白的天花,白的墙壁,然后地板是木头地板;然后基本上什么画了,什么雕塑都没有放出来,也尽量收拾得比较干净;然后东西都放在柜子里头,有门关上,就是眼不见为干净的那一种。我就希望外头的世界已经是这么混乱了,就是回到家里头,还是比较舒服一点好。但是我有一些朋友,也会很花时间,就是可能三五天就把家里头动一动,然后可能漆上不同的颜色,然后他们比方说,也收集很多东西,有些是喜欢很古典的、怀旧的东西他们收一堆;有些就是比较爱那些很民俗的,比较有那个民族类的东西,他们也到处旅行的时候收一堆。我觉得这也很好啊,我也可以跟他们分享他们这些,就是对颜色,对形状,对各种各样趣味的设计的爱好。所以我觉得人最重要就是有这个弹性,你知道你自己爱什么,但是也允许或者说包容人家爱什么。

  解说词:家,不只是栖息的住所。一个舒适自在的家,能够提供给我们创造的能量和灵感,让自我得以精彩展现。家还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是家人与爱人乐于安顿身心的据点。“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总要回家”。于是,家的风格,不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与生活质感,也直接影响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变化了的生活需要精心设计。那么,究竟怎样的设计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滋有味呢?

  欧阳应霁:我们强调的就是,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就是一个比一个更不同的那种新的想法。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个社会里头,好像什么都有,但是其实有很多东西也是重复的。怎么可以就是让每一个东西都长得有点不一样,然后都有它的特点。其实我们看每一个东西为什么喜欢,也是因为它有个性,所以也很难说,我就是在推动一个什么,要有个性生活,或者是设计应该是怎么怎么样。我没有那个力气,去做那些很学术的发表,或者是很有理论背景的。因为我性格不是这样,我不能当一个教授,一个什么老师,我只能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怎么看。然后可能看对了,可能看错了,但是都没关系。就是一个你旁边的人怎么看一个事情,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看嘛,也可以提出批评,因为如果你站得高高的,就是说我要发表一个什么主义、什么理论的话,下面的人其实都比较不敢说话了。只是,我是觉得,我就是跟大家在一起啊,我就是随便说说,但是,也不随便,因为我是认真的。

  [身处空屋 有所领悟 我们并不孤独——欧阳应霁《两个人住》]

  解说词: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欧阳应霁在书中总是既随便又认真地自说自话,传达着他所推崇的设计理念。在《两个人住》这本书里,他从家徒四壁开始写起,他说:加减乘除,种种运算到现在,原来减法最实用,我们拿出白纸一张,认真地写下搬迁前后的指定动作:

  将储存超过上千本的杂志一一解体,三思再三思,只留下最有参考价值的部分,以便存档。

  将已看未看又不会再看的书本,送人或者忍痛卖掉。

  认真筛选所谓纪念品和礼物,只留下至爱。

  不为新居预先添家电、家具,避免忙乱出错,说不定没有也能安然活下去。

  从这简短的百十来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欧阳对生活的设计,不仅指向外物,而且触及内心。

  薛莉:在《回家真好》里面,他可以在写一个人的家居环境的时候,同时能够写到,他放在窗台上的十几个同样口味、同样品牌的意大利面粉的空罐子。就是说他能够在做家居文章的同时,用一个小小的一句话来把这种都市人的,比较孤独啊,比较那种很有一点无奈的这种情绪,用一句话、一个画面把它体现出来。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平时在做家居文章的时候,往往会流于表面。那么他在做同样的一个选题,他能够稍微地触动一些情感的深处的东西。

  欧阳应霁:其实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呢,或者是一个爱文字的人,应该是对自己有要求吧,所以我也很怕看那种,怎么说,只是很采访类的,或者报道类的,谈设计、谈艺术的文字,好像站在远远的,就是只是写两笔,这是什么什么。我是比较不倾向做这个事情,所以我必须也把自己的直接的一些看法写出来。不论大家认同不认同,这就是欧阳的一个看法。也希望这样让整个文章活起来,让大家好像就在这个环境里头,感受到我看的、我爱的东西,所以我有了这个选择,就是我不要那个文字是死的文字,我要整个东西活起来。

  [始终相信我们应该有权去选择——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

  解说词:在《设计私生活》一书中,欧阳说他从来没有正式拥有过一只手表。他还坦陈:没有手表,完全是个人喜好原因。不喜欢腕上沉甸甸的有个负担,怕麻烦。但就是这样,他也曾一度痴迷于风靡世界的各种意大利名牌手表,以至几番站在米兰的专卖店里徘徊挣扎,连信用卡也几乎拿出来要付账了。

  欧阳应霁《回家》书系的三本书,为我们介绍了很多世界大师级的设计作品,对已经开始注重设计生活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拓宽视野的作用。但他同时说,我们应该有权去选择,在芸芸众生众物中选择出此时此刻合适自己的,至于何者高贵何物低贱,完全看你自己怎么定义。争取不要活在别人的指点与期许当中。尝试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在拜物恋物之余,寻找人的弹性和可能性。简单地说,也就是在一堆精彩绝伦的设计物的团团围困当中,清楚明白如何设计更厉害的自己。

  欧阳应霁: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比方说每年去米兰家居展,看到很多很多大师的作品,他们的家居作品,或者是也跟这些大师有过正面的接触、采访,跟他们有一些也变成好朋友,但是我一直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些大师的作品在我家吗,或者是我究竟可以有多少钱,买进我喜欢的作品放在我家里头呢。所以我慢慢,大概你知道学生的时候,或者是刚开始的时候当然都觉得这个我要,这个我要,但是我觉得这五六年来,慢慢都变成另外一种看法,就是觉得看的也看得差不多了,新的东西出来也会越来越挑剔。就是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跑出来?是不是可以省一点?还是回到原来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经典已经够了。所以常常会在这个矛盾里头,告诉自己,就是说,认识、知道是需要的,但是不一定要拥有。所以我自己首先就是告诉自己,我的有限的钱应该用在点子上面,就是要用到我真的最喜欢,最觉得应该拥有的上面,然后其他的,大概也就是看过已经很好了。所以我就是觉得,我的书里头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求知欲,要认识、了解,我们外头的一切。但是最后要让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很相信一个说法,就是你知道越多,你需要越少。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整个几本书里头的一个,我觉得是蛮坚持的一个精神。所以我会愿意做一个很快乐的导游,就是带着大家看看看看。

  (完)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