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理想国的光辉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04日 17:12)


  解说:

  1934年初夏,一个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古希腊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的青年——罗念生,前往提洛岛寻访古迹,当时他以为自己是希腊唯一的中国人,却在离雅典七、八公里的港口遇到了另一个同胞——天津大沽口人焦大。

  根据罗念生的记载,焦大是一个水手,没有赶上自己的海船,流落在雅典已经十多年,他没有读过书,不知道近在咫尺的雅典就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他甚至没有进过城。

  焦大更不会知道:两千多年前,就在他每天生活、走过的地方——比雷埃夫斯港,曾经发生了一场通宵达旦的谈话,这场谈话的主题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像焦大和罗念生、以及许多出身、才能、兴趣都不同的人,如何组成一个团结的社会、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那是200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来,在回雅典城的路上,被一个富有的年轻人及同伴半开玩笑地拉到家里,要他留下来一起说说话。


  这就是《理想国》发生的场景,洋洋三十万言的《理想国》一书便以这次长谈记录的形式出现了。作者柏拉图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代言人,阐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制度。

  公元前六、七世纪间,在希腊半岛有许多小小的城市。这些小城市中最大的,也比现代的一个村镇人少,古希腊人是这些小“城市”的“自由民”。开始,城市由一位贵族出身的君王主宰;后来,其中一个名为雅典的城市决定除旧布新,在政府中给予为数众多的自由民以更多的发言权。

  从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出现,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伯里克利执政,雅典的民主制一步步进展,行政机构首先在公民大选中产生。进而,行政机构由公民大会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有权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雅典的民主政体,承认自由民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因而当时的雅典人经常到闹市中去讨论国家大事,发表个人看法。正如法国学者费奈隆所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自由民之所以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是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很简单,一块长方形的布围住身体,在肩部用别针系住,用绳缠腰,除凉鞋外无鞋袜。其次,商业的繁荣和奴隶的劳动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政治活动。

  苏格拉底是一个贫穷的雅典公民,他喜欢整天在街上和各种各样的人说话,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不断反省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等问题。那年苏格拉底接近50岁,在雅典已经有了富有智慧、善于谈话的名声, 在那个晚上,苏格拉底和那些年轻人说了些什么如此重要、流传千古的话呢?

  朗诵

  阿得曼托斯说:亲爱的朋友苏格拉底呀!诗人们写了许多作品,描写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的现实,这些作品对于听者,特别是对那些比较聪明,能够从道听途说中进行推理的年轻人,对他们的心灵会有什么影响呢?他们能从这些高论中得出结论,知道走什么样路,做什么样人,才能使自己一生过得最有意义吗?这种年轻人不是多半会用品达的问题来问他们自己吗:“是用堂堂正义,还是靠阴谋诡计来步步高升,安身立命,度过一生?”


  苏格拉底说:是啊,我们现在进行的这个探讨非同寻常,在我看来,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可是既然我们并不聪明,我想最好还是进行下面这种探讨。假定我们视力不好,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因为有个人的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如果你愿意的话,让我们先探讨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这就叫由大见小。

  格劳孔啊,现在正是要靠我们,象猎人包围野兽的藏身处一样密切注意的时候了。注意别让正义漏了过去,别让它从我们身边跑掉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它显然是在附近的某个地方。把你的眼睛睁大些,努力去发现它。如果你先看见了,请你赶快告诉我。

  解说

  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是柏拉图的两个哥哥,他们正与苏格拉底一起讨论个人正义问题。其中的一个对话者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因而对非统治者的个人来说,没有必要做一个正义的人,这样对自己更好,更有利。苏格拉底则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义,只有坚持正义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同时他也认为,个人的正义又依赖于社会正义。比如说,忠诚和勇敢是很好的个人品德,但如果忠诚的对象是一和暴君,就是一种愚忠:或者勇敢地为一个侵略的国家作战,性质就是残忍。所以在探讨个人正义之前,我们应该先探讨城邦的正义。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柏拉图所设想的“美的城邦”呢?在这个城邦里,将有三种人:一是护国者,他们代表智慧;二是致力于保护国家的武士阶层、体现勇敢;三是各行各业的、生产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他们需要节制。并由此建立起一种等级差别秩序,其中具有智慧的护国者居于最高地位,其下是执行捍卫国家职能的勇敢的武士,他们共同构成国家的统治阶层,再下面则是主要从事生产和交换的被统治者。

  这样,正义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这就像法庭判案的正义目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一样。

  这样,当生产者及生意人、武士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这种正义是一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一种等级秩序中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和各尽所能。

  解说

  在柏拉图看来,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解为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欲望的部分可以说是“爱钱”或“爱利”的部分;激情的部分可以说是“爱胜”或“爱敬”的部分;而理性的部分在心灵的三个部分中是最不关心钱财和荣誉的,我们可以称它为“爱学”或“爱智”的部分。

  因此,人有三种基本类型: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爱智者也就是哲学家;爱胜者也就是武士;爱利者也就是生产者和生意人。对应着三种人也有三种不同的快乐和幸福。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欲望和激情受理性的支配,我们才可以说他是一个节制的人、勇敢的人和智慧的人,同时也说他是一个正义的人。

  在柏拉图看来,这里的关键是:无论在个人还是国家那里,这三部分都必须由知识、智慧、理性来统治,如此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或者这个国家是正义的、和谐的。

  柏拉图长大的年代正是雅典与斯巴达卷入持续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正从鼎盛转向衰微,卓越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已经逝世。到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又横遭诬陷被处死,他被控的罪名是腐蚀青年思想,以及拒绝信仰城邦所供奉的神明。而根本原因还是他身体力行的一种对人类公共事务进行深刻彻底的检查和反省的哲学精神。

  那一年柏拉图28岁,这件事深深地震撼和影响了他的一生,使柏拉图一下子真正从思想上成熟了。这一过程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谈到的。

  朗诵

  “我,最初曾经满怀热忱,渴望从事担任公职的活动,我注视着公职生活中的滚滚旋涡,看到汹涌的激流奔腾不息,最后不禁头晕目眩,……我终于清楚地看到,在现有的一切国家中,它们的政府体制毫无例外都是不好的。他们的体制几乎无法改善,除非是通过奇迹般的规划并交上好运。因此我不得不颂扬正确的哲学:正确的哲学使我们出于高瞻远瞩的地位,能够在一切情况下辨别出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公正的事物,因此,人类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才能遇上太平盛世:或者是那些真诚地奉行哲学的人获得权力,或者是那些握有政治控制权的人在某种上天所做安排的引导下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解说


  让我们通过绘画来了解故事描述的场景: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筑有一带矮墙。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这样,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

  但是假设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他回头看到了比较真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如果有人再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于是他看到了洞外的事物和照亮这一切的太阳。

  这时,他还愿意回去告诉他的同伴以真相吗?他会不会更愿意呆在阳光下独自享受这真理和真实事物的快乐?而且,他如果回去的话,他不是有可能被原先的同伴当成疯子被讥笑、被冷落吗?如果他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不是甚至可能被折磨、被迫害乃至被处死吗?

  柏拉图自己的经历似乎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他早年即放弃了在雅典从政的梦想,转而游历希腊各个城邦,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也是壮志未酬。


  晚年他创办学园,与朋友学生们切磋学问,并潜心著述,深入思考城邦国家的性质、政治的性质、乃至于人类的本性,也思考只占其中很少数的哲学家的性质和使命。

  在《理想国》之后,他又写了第二份政治蓝图:《法律篇》,其中描述了第二等好、但是可以实现的国家——一个不是由哲学家个人的智慧来统治、也不是完全由人数来统治、而是优先由法律来统治的国家。

  最理想的国家很可能是达不到的,但是,不能达到最完善的国家正义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个人的正义。《理想国》通过作为全书结尾的一个故事——厄洛斯的故事来说明:就像赛跑,正义者可能一时落后,但最后还是会比不正义者更早到达终点,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如何,正义本身也是最有益于灵魂自身的。人们将因正义的美德在生前和死后从人和神的手里得到各种各样的酬报——包括生前和死后的酬报。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实践正义和其他美德,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至善。

  苏格拉底最后的话是:

  朗诵

  “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只有这样,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死后,我们才可以得到人和神的爱而诸事顺利。”

  解说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哲学史上最伟大、最完美的师生“三人行”。这样伟大的三位大师竟然在仅仅一百年间里,相继生活在只有三、四万公民的雅典,后人再也没有创造过这样的哲学奇迹。

  经过基督教的中世纪之后,到了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的思想学术又一次发扬光大。

  现代西方文明的精神,也就是古希腊罗马人文理性与基督教神圣启示两者的汇合,正是这一种精神,在近数百年间席卷了整个世界。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一人文理性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

  多么如雷贯耳的三个名字,他们站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处,西方文明因他们而成为洪流。

责编:张俊华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