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电视诗歌散文 > 正文

第七集《隆升的高地》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2日 16:37)


  历史从昨天走来,融入了今天的辉煌。作为西部最早的开发者,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军人,几十万士兵,用青春的脚步打破了这里千年的死寂,用生命之火照亮了苍茫浑黄的西部高原。

  格尔木像一柄翠绿的书签,飘落在昆仑山下那赤热的戈壁滩上。这里原先叫高原兵城,如今叫戈壁绿洲。今天的格尔木人都知道,这绿色里最初浸染的是军装的绿色;这飞腾发展的高原新城,留驻的是军人的青春。

  张四望(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1954年12月,青藏公路修通后,慕生忠将军和青藏线的开拓者他们都在谋划着更大的事业。他们决心开发格尔木,建设格尔木,为了开发和建设格尔木,他们先后修建工厂,创办医院,开办学校,开垦农田。当时青藏线公路修通后,对修路管理者来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不是很跃进。许多同志都产生了“公路修通,打道回府”这么一种想法。慕生忠将军为了使广大官兵安下心来,在格尔木扎下根来,他就和青藏公路局,也就是青藏兵站部的前身,和其他同志决定靠自己的双手修建这么一座将军楼。

  当时寻路来到这里,驼工们问格尔木究竟在哪里?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下一杵,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就这样,伴随着公路的诞生,格尔木就有了第一片菜地,有了第一幢楼房,有了第一批人工栽下的树苗。


  慕生忠:我那时候有两句话,我们要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一条平坦的大道,我们要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

  王久平(时任筑路施工队医生):他曾经有两句话,我要在柴达木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我要在世界的屋脊上开拓一条通天的大道。而且后来他还有几句话,我爱城市,但我更喜欢自己建设起来的城市,我要把格尔木建设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这就是慕生忠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1993年,83岁的慕生忠最后一次来到高原。

  李年喜(时任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他们作为子女都反对他来,而且都不让他上高原,一个年龄大了,再一个身体有病。所以他们最后一说,老人就生气。他说:“我活着人要到青藏线上来;死了以后,我的魂还要回到青藏线去。”所以,在他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后事安排好了。

  在格尔木郊外的这片烈士陵园,老人停留了很长时间。他找到了当年和他一起进藏的几位战友,仿佛要诉说着什么。

  就在1994年11月18日青藏线通车40周年之际,这位和青藏线熔铸在一起的英灵,离开了使他魂牵梦萦的西部大地。生前,他曾留下遗嘱,要把骨灰播撒在高原,播撒在昆仑山。


  慕瑞峰(慕生忠女儿):我们在举行撒骨灰系列活动的时候,来往的车辆都自动停下了。他们一听说是修这条路的慕生忠将军的骨灰将要撒在这里,他们全都自动地停下车,喇叭齐鸣了3分钟,然后一直在这儿就等着我们这个祭奠仪式。当时晴空万里,然后我们就是上来举行这个仪式。苍天有眼,它看到了共和国一代的将军、一代的筑路将军,他的骨灰将撒在昆仑山口,撒在他所修筑的青藏线的旁边;苍天有情,看见我们的祭奠活动以后,在晴空万里的情况下,顿时飘起了大片的雪花。

  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年代。

  这是一支不同寻常的军队。

  曾经为民族解放而赴汤蹈火的军人们,走下战场,在完成了青藏公路的修筑这个世界性创举之后,又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了浩瀚沙海、茫茫戈壁,用一个个滚烫的青春为祖国西部建设,吹响了高昂激越的进军号。

  四千里青藏路,从它建成之日起,就不停地为西部的发展和腾飞而日夜忙碌着。它犹如陈横在世界屋脊上永不封冻的苏伊士运河,50年来流淌着高原官兵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奉献之章。在祖国危急和重大时刻,他们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神圣内涵。哪里有灾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他们就飞奔前往。一条绵延四千里的青藏线,是他们精诚报国没有硝烟的战场。

  1998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灾情牵动着党和政府,也牵动着高原官兵的心,已经准备好迎接新年的官兵接到了抢运救灾物资的命令。

  王小平(青藏兵站部纪委专职副书记):兵站部接到总部的命令,要求把国务院调拨灾区的25万件919吨物资运送到藏民手里去。兵站部接到这个命令以后,组织了118台车,268名官兵,年三十装货,大年初一出发。


  118台大吨位运输车,满载千余吨救灾物资向灾区疾驶。

  山沟被雪填平,公路被雪覆盖。哪里是沟,哪里是路,英雄的汽车兵们凭借山的位置和平时的经验一往无前地走向前方。

  在唐古拉山,车队陷入了雪阻。许多战士手持铁锹挖雪开路。手冻麻木了,就干脆抱住铁锹干;饿了,大家就就着雪水嚼一口方便面。就这样,五天五夜,平安地把救灾物资运送到了灾区。

  高原军人的情感已深深融进这个热情奔放的民族,高原军人的青春已牢牢植入这片患难与共的土地,他们的深情与青藏线一起绵延,他们的奉献与这块雄浑的高地一起隆升。

  这位在高原病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副院长永远也忘不了20年前昆仑山上那个大雪白纷飞的早晨。当时只是兵站医助的他,在兵站客房巡视时,发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个因汽车抛锚而单车留宿的士兵,迟迟没有起床。原来,他的脉搏早已停止了跳动。这名士兵就这样永远地合上了那双年轻的眼睛,车队中又少了一个兵,高原上又陨落了一颗星!

  杜智敏(原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副院长):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特别是对我自己触动很大。他们不辞劳苦,结果没有死在汽车上,而是死在高原疾病上。这是我们十分痛心的。


  从此后,他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高原病的攻克上。他所创立的“量子血输氧治疗法”,挽救了无数高原人的生命,目前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疗法,成了人类战胜高原病症的一个当之无愧的台阶。

  这是一片不断上升的土地。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是中国军人在这片不断上升着的国土上,嵌入了这条写满功勋又写满牺牲的高原之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连同耸入云霄的海拔高程把一种崇高的精神和不屈的民族魂魄融入到了大气磅礴的天地之中。

  经过几代青藏官兵的艰苦努力,今天的青藏线已经成为集交通、能源、信息于一体,由地上公路交通线、地下输油管线、空中通信线构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立体通道,成为繁荣高原经济的大动脉。

  在这片不断上升着的高地上,生生不息着一个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民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人类生存奇迹的同时,还创造出了神秘而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当军人们踏上这片土地,同样浸染了英勇坚毅的意志品格和乐观通达的精神风貌,同样融入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

  一条五彩的幸福之路,把世界屋脊和北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青藏线部队50年来的奋斗与牺牲,连接了这个饱经世纪风霜的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也连接了西部军人昨天的艰辛和今天的光荣。

  井安民(时任青藏兵站部副政委):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那个人忘不了。我从青藏线调到嫩江基地的时候,到嫩江去报到以前,我到烈士陵园去了,我和家属一块儿,后来我调到这儿以后,我们又一块到烈士陵园去看了,死的人太多了。

  这是一片载满军人深情与厚爱的土地,这是一片融入军人奉献与牺牲的土地,这是一片燃烧军人青春与智慧的土地。他们的年轮与滚滚车轮一道刻入青藏大地,他们的血脉与能源一起在青藏线上奔流,他们的心声与电波一同在高原上回荡。

  伴随着一声声汽笛,一道道电波,一次次输油,青藏线把祖国内地和边疆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条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大通道,是繁荣西藏经济的运输线、能源线、通信线。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军热潮中,在建设强大国防的宏伟目标中,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兵站部官兵列队高呼:牢记目标;严密组织;遵章守纪;安全第一;稳扎稳打;再创辉煌。

  藏族青年:青藏线是我们藏族人民的幸福线、信息线、能源线,它是我们为太阳献给的金色哈达。

责编:木铎金声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