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电视诗歌散文 > 正文

《横越壮歌》(下篇)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15:00)


  青藏线汽车部队是全勤部队。上线50年来,共行程30亿公里,完成了不计其数的急难险重任务。然而,他们当中竟出现了17年、19年、33年、甚至37年无责任亡人事故的安全班、安全连和安全团。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数字和数字所代表的不可思议的事实,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汽车部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个足迹。

  他就是在青藏线第一个提出三年不亡一人的团政委邢景山。

  他的法宝归纳成的几个字就是:度天时,识地利,求人和。度天时,就是把握全天候安全行车的规律;识地利,就是掌握各种路段上行车规律;求人和,就是时时刻刻都要掌握了解驾驶员的思想规律。

  找到了规律,创造了安全行车的法宝。邢景山所在的团在青藏线上第一个实现了全团连续3年没有责任亡人事故。面对成绩,他又一语惊人地提出了:“我们团还要力争5年不发生亡人事故。”

  为完成这个目标,邢景山跟随车队一次次地奔赴在进藏出藏的路上。20年中,他翻越了多少次昆仑和唐古拉山,把多少物资送到了西藏,谁也说不清楚。但团队的出车记录中却赫然记着,仅在1989年的半年中,他就跟车6次远行,前后历时120多天。

  邢景山妻子 胡启梅:年前他是在拉萨出发一个月,一个月回来,他就讲有点不舒服,有点胃不舒服。有一次通知去开会,那不是冬天结冰嘛,他就滑倒一次。他滑倒了,那时候恐怕就是没什么劲了,就滑倒了。

  就在他跟随车队从拉萨回来的第二天,正当人们欢欢喜喜迎接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他却住进了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病因是“晚期亚急性肝坏死”。一位教授惋惜地说:“要是早点发现住进来,是有希望治好的”。


  大年初一,在隐约的鞭炮声中他从昏迷中醒来,艰难地留下了一生中最后几行文字:“三处以上领导,我在病床上为你们拜年!并请你们一定代表我向全团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我的病近日不见好转,临走时说很快回来,现在看来不能兑现了。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和你们在一起欢度节日!邢景山,1989年春节于西安。”

  2月7日,年关刚过,邢景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时,他所领导的团队,刚刚开完“五年没有亡人事故”的庆功表彰大会,军功章又一次送到了他的家中。

  雪山肃穆,戈壁无语。邢景山似乎把取得成绩的所有喜悦,都凝固在了鲜花松柏之中。

  在这个小型摄像机录下的追悼会上,刚满32岁的邢景山夫人哭诉了这样一句话:你以为离开你,青藏线就不转了吗?

  邢景山妻子 胡启梅:我两个孩子还小,两个孩子都在上学,都在外面上学,就我一个人在家。那时候简直是没办法想,不敢想。

  是的,离开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青藏线依旧是青藏线。但是,正是有了他们,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青藏线的繁华,才有了人类对大自然更高层次的征服。在战胜自然的同时张扬生命,在获得生存的同时赢得升华。

  青藏线的汽车部队,就是这样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同时,不断地提升着自身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在数十年的实践中,他们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把战备训练当成整个训练核心,实现了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自身的全面过硬。

  这已经成为青藏线上的一道风景。凡是到过青藏线的人,凡是看过这种场面的人,都曾被这种整齐划一的雄壮激动着。

  这就是青藏线部队叫响全军乃至全国的“正规化行车管理的一部分——正规化出车”。把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延伸到汽车部队各项业务建设当中,这是他们在与自然的抗衡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然而,人们也许想不到这独特的正规化行车管理是和一个不朽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他叫张鼎全,1990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热爱高原的模范干部”。在他的组织落实下,兵站部开始了正规化行车管理的工作试点。

  试点开始,他便来到连队,和汽车兵们同吃、同住、同上线。从出发动员、途中行车、到站住宿、加油卸货的每个环节抓起,一丝不苟地落实方案。为使试点的规范推广到整个青藏线部队,张鼎全带了一个摄制组,一路进行拍摄。

  拍摄这些张鼎全并不在主视点的镜头时,离他病重住院仅有不到两个月。在这看似生龙活虎的平静中,病痛正在日夜不停地折磨着他。他每天需要服用大量的止痛片才能坚持工作。然而,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坚毅的笑。

  夜深人静,当汽车兵们酣然入睡时,世界屋脊的星河里,还亮着一盏不熄的灯光。这是张鼎全在修改他的反映青藏线汽车兵生活的长篇小说。

  试点工作结束,他住进了医院。两个月后,这个顽强的生命停止了跳动。此刻他写的书也以超常规的速度出版了,书名是《雪祭唐古拉》。

  世界屋脊上的汽车兵,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像是雪海深处一名不屈的船长,肩负着至高无上的使命,从容而又冷峻地面对着航向,用责任和义务的血性去照亮永不倾覆的航道。

  太阳以它亘古不变的热能在高原上燃烧,李超群驾驶他的汽车已经在这个不平静的高原路上行驶了12个春秋。今天是他第63次翻越唐古拉山。


  某汽车团战士 李超群:因为在青藏线生活已经12年了,确实对青藏线已经产生感情了,尤其连队那种兄弟情谊,确实对我自己感情很深厚,让我一下子走了,我确实感到很舍不得这些。

  飞旋的车轮,负载着战士的责任。这里的片片雪花,都记得军人走过的艰辛足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难忘在危难之时军人们的牺牲与付出。

  某汽车团战士 李超群:当时早上起来发动车的时候,车上不来油,发动不着。当时可能是天冷了,油箱这个地方这个螺丝上不是有个滤网嘛,小滤网。当时天太冷,结冰了,一结冰油就泵不上去了,就拿扳手把滤网卸掉,把冰取掉。因为扳手比较大,卸掉它(滤网)很不容易。把它松掉,当时就拿手拧这个螺丝的时候,天比较冷,加上螺丝本身温度比较低,人的体温比螺丝高,当时拧的时候拧得比较多,油一下就流下来了,一下流了一手。手一下当时就白掉了,脱了一层皮。

  他们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太多的牺牲与奉献,他们对和自己形影相随的汽车,融注了太多的深情与眷恋。

  某汽车团战士 涂德华:一直从事这个职业已经十几年了,马上面临着走,正儿八经有点心酸。但是我也珍爱这个车号,这个车一直跟着我,一直是这个32号,我觉得很吉利的一个数字。对我来说,对于我和车之间来说,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一种感情。

  青藏线的点点滴滴,都牵动着汽车兵的情思;军营里的日日夜夜,都刻入他们生命的记忆。无论这些汽车兵们将来会在何方,滚滚车轮,声声汽笛,都将是激励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高原军营,走来了一代又一代军人,哺育着一个又一个优秀儿女。这两个汽车连队的基层主官,一个是连长,一个是指导员,他们都曾当过全国人大代表,也都曾荣获了“热爱高原模范”的荣誉称号。他们擎起的精神火炬,穿透了12年的空间。

  他叫何新明,是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青藏线汽车部队的第一位学生官。第一次随队出发,一个老兵的一句话:大学生,还不给师傅扛背包?一下使他明白了怎样在这里当好一个兵。从此,雪阻,他第一个跳下来挖雪;车到兵站,他最后一个走进宿舍。高原给了他一种胸怀、一种希冀、一种追求。最终,他从一个学生官,变成了战士们信服的带兵人。在北京劳模事迹报告会上,他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我一开始,也并不是就有多么高的思想境界,而是青藏线的艰苦环境磨练了我,青藏线繁重的任务摔打了我,青藏线这支部队融化了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容不得你自私和怯懦,容不得你犹豫和彷徨。

  他叫周岳邦,是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这位藏族儿女却被众多的汉族士兵称为“我们的好兄长”。入伍13年来,漫漫天路洒下了他艰辛的汗水,莽莽高原融进了他爱的憧憬。他把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连队思想工作方法。他所带的连队多次立功受奖,被授予“青藏高原模范运输连”的光荣称号。如今,这个32岁的教导员仍奋战在高原,仍奋战在这条洒满他情爱的天路上。


  青藏高原,以它不变的雄浑与苍茫屹立在地球之巅;西部军人,以其坚定不移的情怀奋战在雪域高原。

  走过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走向未来的灿烂光明。史册里写满牺牲又写满功勋的高原汽车部队,用自己的车辙,给世界屋脊印下了道道诗行;以横越排风之势把自己的业绩刻在了冰峰雪岭之上。

  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高原汽车兵都不会停下飞驰的车轮。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造新的佳绩,让永不停歇的车轮,为我们民族的团结昌盛,载去中国军人的一片赤诚!

责编:木铎金声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