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上放牧心灵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9日 18:04)
作者 孟大雁
最早走上青藏高原是在1988年的冬天。作为一名摄像师,这片土地所给予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
正是在这满眼的苍凉和洪荒中,一条直通云天的公路,执拗的蜿蜒在千里旷野。
其实,祖国西部最早的开发者就是一群从战场走下来的军人。我们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当一批现代化的建筑在西部大地拔地而起,就有一批士兵的生命融进了高原的土地。
也许青藏线一开始就注定是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共和国开发西部的历程中一批批地倒了下去,历史却很少提到他们。只有座座墓碑成为他们曾经奉献的见证。
1988年,在青藏公路建成35周年之际,我们建议,以青海省府的名义,在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西部军人竖起一座雕像。我们把这里少为人知的军人故事和在同严酷的大自然顽强抗争中凛然升腾起的悲壮精神,经一个五集电视系列片,告诉给了人们。片子取名为《西部没有雕像》。
悠悠岁月,逝如流水。时间在不经意中流走了十五个春秋。那承载着太多军人牺牲与奉献的青藏公路,也已经在世界屋脊上整整矗立了半个世纪。伴随着唐古拉山军人雕像的日渐风蚀,青藏线却日臻发展成了一条集运输、输油、通信于一体的立体大通道,成了繁荣西藏经济的生命线。
由于工作的缘故,十五年中,我曾数次来到高原。一次为采写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青藏高原模范干部”的张鼎全,我和军中一位年逾半百的著名诗人一同走上了青藏公路。一路上的劳顿和缺氧,早已消弥掉了诗人初见世界屋脊上蓝天白云时的兴奋劲。刚到五道梁,他就气喘嘘嘘,头痛难忍。看到几个脸膛黑紫,满唇乌青的战士步履迟缓地为他打来洗脚水,端来饭菜,他竟禁不住大哭失声。他哭得战士们莫名其妙,不解地相互看着,嘴里嗫嚅道:我没干什么呀?没干什么呀?……诗人含泪说道:“小兄弟们,不用干什么了,你们在这里呆着就是一种奉献!”几上高原,我从未掉过泪,这一刻不知怎的,也被这情感丰富的家伙逗引得泪水涟涟,——正色道:“这是高原,在这儿你就哭成这样,那以后你还哭的过来呀!”。
在随后的座谈中,五道梁的站长笑着说:“我们这儿是苦,别人也都说这儿苦,我们自己就不能再倚苦卖苦了!苦要苦出精神,苦出成就,苦出业绩来,别人才能真正理解你。”听着他的话,我心中那颗思考的种子复苏了——
青藏线是不缺精神的。然而,只看到精神,只知道讴歌精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理解了青藏线精神。在这里驱动人生存的动力不仅仅是信念和意志,而是支撑起生命和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的创造,是不同历史时期数十万士兵在亘古洪荒的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镌刻出的一道道文明的印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才逐渐地认识了青藏线对祖国西部开发和巩固西南边防的重大意义,甚至也理解了高原上背负着太多恶名的大漠雪山对我们人类自身潜能开发所起到的作用。于是,2002年底,在完成了《西部没有雕像》十五年之后、青藏公路建成五十周年之际——《问路世界屋脊》又在青藏线积雪沉寂的岁末,跌撞进了我的心里。我们期待着本片的播出对他们是种慰籍。当然,这仅仅是种慰籍!
责编:木铎金声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