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史话》专家专访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吕成龙谈“青花”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8日 16:26
主持人:吕老师,您好!您看今年是景德镇建镇1000周年,而且我知道您就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当初您考大学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陶瓷专业?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吗?
吕成龙:对!实际上是一直都在使用瓷器,比如从小使用瓷器的碗吃饭什么的。我记得我们家那时侯还有个青花的八角形的碗,从小就感觉瓷器那种东西确实挺好看,当然也可能受到了一点熏陶吧!
主持人:那后来看您也从事了这么多陶瓷的研究工作,然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研究也20多年,那是不是从您打学陶瓷开始就已经对它有些特殊的感情?
吕成龙:是的,来故宫以后发现故宫陶瓷收藏的量有100万件文物,陶瓷就占了三分之一多。这样正好我又是学陶瓷专业的,当时故宫领导让我来继续从事古陶瓷的研究、保管、陈列、包括鉴定,所以一直到今天都在从事这个工作。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故宫收藏了30多万件的瓷器,那在收藏的这些瓷器当中景德镇的瓷器有多少呢?
吕成龙:应该说绝大部分都是景德镇的,因为故宫的藏瓷是以明清皇家藏瓷为基础的,我们一般叫以清宫旧藏品为基础的。那么大家一般都知道明代从洪武二年就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那么洪武二年开始设厂以后,洪武以后历朝都没有间断过,都在沿袭这个制度,一直到清代宣统。这样在故宫就留下一大批御窑的,我们一般也叫官窑,明清官窑瓷器是很大的一部分。
主持人:现在我们知道青花在景德镇被列为“四大名瓷”之首,那我在想为什么它会被列为“四大名瓷”之首?与其他的瓷器相比其实工艺也挺简单的,就是白底蓝花,好像从色彩上看没有粉彩那么绚丽。
吕成龙:青花瓷器,它的历史比较悠久,当然现在关于青花瓷器有唐青花、宋青花的提法。但是景德镇烧造青花瓷器是从元代开始,而且景德镇从元代创烧瓷器以后到了明清各朝,青花瓷器都没有间断过。景德镇明清时烧造的瓷器品种很多,但是惟独青花瓷器,它从开始一直到今天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没有间断过,这就是历史悠久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青花瓷是白底蓝花,它这种蓝色是一种冷色调,而且人们观赏青花瓷时心情很能平静下来,这很适合东方人的审美——一种含蓄的美。还有一点青花瓷器是釉下彩,它的彩是在釉下不容易磨掉。像粉彩是釉上彩,很容易磨损。而且要是从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青花瓷器不存在一个有毒的问题,粉彩彩料当中一般都含有铅,但是青花瓷器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青花瓷器是一种高温的釉彩,釉面温度比较高,一般讲青花瓷要烧到1300度左右。所以它的化学稳定性也好,机械强度也比较高,所以人们普遍都很喜欢这个东西。
青花瓷器可以算得上我们国家的国粹,当然不光中国人喜欢,外国人对这种工艺品也非常喜欢。所以中国青花瓷器应该说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一烧造成功以后就开始大量外销的。像元代的青花瓷器,现在在国外发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著名的收藏是研究元代青花瓷器不得不知道的。一个是伊朗的阿迪比尔寺,一个是土耳其的托普卡匹宫、王官。这两大收藏里面收藏了好多元代青花瓷,现在在我们国内都找不到了,都是在这个地方特有的。而且据说这种东西当时主要也是外销出去的,当时价格也是相当高的。那么明清的青花瓷大量的外销,特别是从明代晚期开始,民窑在景德镇的发展非常快,当时就是适应这种外销。比如说明代万历时候,开始烧造一种叫克拉克瓷,日本人叫“芙蓉手”,“芙蓉” 即芙蓉花的“芙蓉”,这种瓷器就是青花瓷器。这种瓷器销往欧洲以后,欧洲人非常喜欢,主要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往外运这种瓷器,而且现在这种瓷器(克拉克瓷器),在欧洲的当时的油画当中还能见到它。它是整船整船的往外运,一直到清初还在销这种东西。我们也知道前些年也打捞出这种沉船来,整船都是乾隆时候的民窑青花瓷器,销往欧洲的,就是说当时外国人也很喜欢。
主持人: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也看过青花瓷,但是我们对这个青花瓷不太了解,所以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怎样欣赏这些青花瓷?
吕成龙:青花瓷器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比如就那明代的永宣青花来说,它当时用的青花料一般说是郑和下西洋带过来的这种青花料,我们一般叫进口料,文献上叫“苏麻离青”。那么这种青花料,它烧造出来的青花瓷就有它的特点。比如说我们讲它有种洇散的效果,另外就是纹饰当中因为它氧化铁含量比较高,这种青花料当中出现这种氧化铁的结晶斑点,形成永宣青花最主要的时代特点。
永宣青花当中里边有一部分青花瓷很有意思,它有一种造型、纹饰都是模仿西亚的这么一类青花瓷器。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这里边有这种“无挡尊”,还有那种绶带耳葫芦形的扁壶,另外还有这种方流的执壶,还有一种叫“花浇”,就是浇花的“浇”,这类瓷器大概有十多种,它都是模仿伊斯兰国家的这种黄铜、玉器这类的制品。像这种东西一般都认为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可能是他当时带过去的,或者是作为礼品献给伊斯兰国家的贵族或者国王什么的,很有意思。这种造型出现以后,确实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这类瓷器的造型到了清代的时候,比如说康熙、雍正、乾隆的时候,曾经大量地仿永宣青花瓷器,好多都是仿这类的东西,到今天也是。
主持人:那为什么仿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的那种造型呢?
吕成龙:它造型方面很特别,不是咱们本民族传统的东西,很特别、很美观,纹饰也是很美观的,所以说后来都对这类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大量地来仿这种东西。
主持人:但是刚才您提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来“苏麻离青”料,除了那种青花料以外,后来我们的青花瓷都有什么特点?
吕成龙: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当然有人们审美的变化,当然这个青花料起一个决定作用。到了明代的中期的时候,一般比如说成化、弘治这个时候它用的青花料,文献上是叫“平等青”,它是一种国产料。“平等”就是“平安”的“平”,“等于”的“等”,这种料是产于江西乐平,这么一种青花料。它含氧化铁就低,所以说成化、弘治时候的青花瓷器跟永宣时候的风格就截然不同。它这种青花料画出来的青花瓷器给人一种比较娟秀的感觉,它的成色是淡雅这么一种风格,就没有那种结晶斑点了,它也不产生那种洇散了。永宣青花你要画出那种线条来,经常上边会有些斑点不清晰,但是用“平等青”画出来的线条,就可以画出来像头发丝、游丝一样的线,很清晰、很爽利的这么一种线条。再加上成化时候的青花瓷器的图案画得都比较秀丽、淡雅,这么一种风格到了晚明嘉靖、隆庆、万历的时候,青花又有变化。它当时主要用的是一种也是进口的叫“回青”,“回族”的“回”,这种青花料它应该是要与国产的一种叫“石子青”要配合着使用。当然它有一个最佳配比,如果光用一种的话,比如说光用“回青”料画出来,它这个颜色容易散掉,文献上叫“色散不收”;如果要是“石子青”料画出来,又特别死板,所以说它要两种料配合使用。最典型的这种“回青”料画出来的,我们一般说它是一种很浓艳的蓝色、泛一点紫红色。
主持人:我们在电视散文《青花》里也看到了,其实对于瓷器来说,修补和复制都不是它的最终归宿,它的最终归宿在于创新,您觉得呢?
吕成龙:实际上我们从事陶瓷创作,最终目的是要追求一种创新。当然创新离不开仿古,你看历史上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清代瓷器的烧造,要从总的局面上来说它就是一种仿古加创新,什么叫仿古加创新呢?就是在仿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清代整个瓷器烧造都是这么一种情况。不光清代,实际上历史上古陶瓷的发展都是在仿古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离不开仿古的。你对古人的东西如果是你还没有认识清楚的话,基本上应该说是谈不上创新的,这样的话一代一代推动这个发展。
过去景德镇瓷器生产技术有传儿不传女、不外传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对于今天来说,要是讲究百花齐放来说呢,我们不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应该提倡有自己的个性的东西、有创新的东西。实际上景德镇现在有一批搞陶艺的这些陶艺家,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陶艺就讲究它有独创性,最好是别人搞不出来的东西,你能搞出来这才能叫陶艺。当然它是根据你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创作不同的作品,比如我们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院长秦锡林先生,他的作品就是追求那种写意的风格,他的作品现在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我想包括青花瓷器在内,随着人们不断地这种创新,会把青花瓷器这门艺术逐步推向更高的境界。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吕成龙谈“古瓷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