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调高原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23日 16:02
作者 刘湘晨
天近亮,毡房圈顶却没有平日透进来的丝缕光亮,我撩开毡门一看,天如灰幕。整个牧场呈现出一片微微透蓝的灰色调,山口和山外的顶空,是淡淡的浅灰。山阴处,凡有物体遮挡的地方是凝重的深灰色。系白头巾的人,各色的牦牛和狗在深浅不一的灰调之中游走……毡房顶的炊烟最先是瓦蓝色,而后渐渐浅淡变成白色,在尚未被驱去的冷空气的压迫下,拖出长长的烟带贴着喀拉佐克河河面远远伸去……
八月的高原牧地已有了最初的霜降,拴在毡房外的牦牛也披着一层霜。随着大小牦牛的喘息,喷出的是一团团雾白的气,母亲们和姐妹们蜷身开始挤这一天的第一遍牛奶。阿依木比比端进一盆牛饼生起火,而后开始给全家人烧这一天的第一壶奶茶。
柯尔克孜牧人常年居住的地方多在海拔4300米到4500米以上,夏牧场最高可以达到海拔4500米到5500米上下。整个喀拉佐克峡谷,细数数毡房,不过十一户,比乌鲁木齐一幢标准住宅楼一个单元里的住户还少,我惊异地发现竟有三家的女儿嫁出去最终又回了家,离婚率高得让人吃惊,这中间就有阿依木比比。
阿依木比比的辛劳让人可以相信她为人的操守,是什么原因导致山地柯尔克孜人中的男人接二连三地甩掉他们的女人呢?
在云雪遮蔽的高原,财产关系的倚重仍是两性交往或缔结婚姻之中一双“看得见的手”。一座毡房圈和环围在毡房四周的大小牲畜是主要财产,男人是各家毡房圈下最主要的支撑,伴随着男人的婚娶,意味着一次财产的交割和再分配。
柯尔克孜人不同,男人为娶妻付出的财产绝不致于让他们伤筋动骨,再者,女人在婚后状态仍自觉不自觉地以娘家为情感支撑,与娘家有着更多、更强的情感联系,这一点,柯尔克孜出嫁后的女人丝毫不比城里那些恋娘家的媳妇们差。由此,为她们的高离婚率埋下了伏笔。
透过毡房的圈顶,可以看到喀拉佐克天空的云仍是一片铅色,挂在圈顶的半截香皂在一块一块儿的小方毡上画图案,嘴里轻哼着一首老歌。
阿依木比比在想什么呢?
自从我们来了之后,阿依木比比的衣服明显比常日艳丽了许多。我知道,这丝毫不说明她对我的朋友们怎么样,她仅是关注一个女人在一群男人面前的那种感受。这个午后,我把摄像机调成了稍偏红的色调,让毡房内的情景和那低语的歌声成为一种阳光色,整个高原的灰色天暮之下会有一座充满阳光的毡房,犹如一颗强健跳动的心脏,那是人世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