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历届展播作品目录

一样秋花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8日 14:42

  作者 修宏宇

  萧军与萧红初识时,曾写过“一样秋花经苦雨,朝来犹傍并枝头”的诗句送给她。后来,萧红觉得这诗其实更适合于她与白朗的友情。

  1933年的秋天,是在萧红的那句诗中开始的。树大人小,秋心沁透人心了。那天上午,萧红和好友白朗站在画家冯咏秋的院子里看牵牛花。一个暖洋洋的句子悄悄爬过萧红的心头“花开了,就好像花睡醒了似的”。她不禁想起呼兰河边祖父的后园子里,也挤满了这样团团簇簇的牵牛花。离家六年来,她第一次在花叶间看到了乡愁。

  那一刻的阳光,温暖着两颗年轻的心,她们如牵牛花一般并肩而立的身影,经由阳光的传递,投注到了几十年后的现代文学史上。

  冯咏秋的家是一座轮廓清简的俄式平房,也是在三十年代的哈尔滨颇有名气的左翼文人沙龙。它因为在夏天窗门前爬满了牵牛花,而被戏称为“牵牛纺”。在那里,一直在愁苦生活中挣扎的萧红,开始有了朋友,有了“几个欢快的日子”。

  白朗也在其中。她们常在冯家的院子里读剧本,对台词,她们把阳光想象成灯光,把牵牛花想象成观众的眼睛,把自己想象成“暗运的天空上,接待黎明的星星”,在想象的舞台上,萧红和白朗演出着自己人生的戏。

  白朗常带着一身秋天的气息来看萧红,当时的白朗是哈尔滨一家影响较大的私人报纸《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也是哈埠报界的第一位女编辑。几年后,当流亡到上海的白朗准备编辑“哈尔滨作者群”的《夜哨》丛书时,透过往事的烟尘,她最先看到的是嘴唇和手指已被蚊虫叮肿、却依旧奋笔疾书的萧红。

  白朗常常为那些文字所打动。字里的萧红时而柔弱如藤,依靠笔的枝杆攀升出生活的苦境;时而锐利如剑,用愤怒的笔锋和越轨的笔致刺向旧制度、旧社会和旧人类。她预感到萧红将会成为一位永不褪色的大作家。

  星星剧团后来移到民众教育馆进行排练。黄昏时分,排完剧的萧红和白朗走进被街灯包拢着的中央大街。这时,夜幕下的哈尔滨,便带着超越时代的风情,点亮了她们的眼睛。

  她们走过那些穿行在中央大街上西洋女人和东洋女人;走过日本舞场靡靡的音乐;走过马迭尔电影戏园门前海报上的胡蝶的微笑;走过被鸽群衔起的教堂钟声,然后驻足在一个叫瓦夏的拉手风琴的街头音乐家面前。那个独眼的犹太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着头,他让人感到三十年代的夜的寒冷了。瓦夏的琴声像老人一颗颗浑浊的眼泪,滴在异乡的风中,滴在萧红和白朗的心上。对她们来说,流亡在那一刻只是一段无处寄身的琴声,没想到不久之后,在萧红的“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希求着安息”的诗句吟伴下,她们真的开始了流亡的人生。

  1940年晚春时节中的香港,萧红坐在黄昏古老的光影中,坐在自己的回忆里。唱机里传来一个惆怅的歌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她的膝上摊放着正在写给白朗的信。她望着海的那一边,仿佛看到与白朗在哈尔滨初识时的岁月。那时正是乱世,但她们淡而醇厚的交往仍称得上是乱世里的一段盛世。“不知为什么,莉(白朗),我的心情永久是如此抑郁,这里的一切是多么恬静和幽美……然而啊,如今我却只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因此,常常使我想到你。莉(白朗),我将可能在冬季回去。”我将在冬天回去。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5月1日,在延安“文抗”作家俱乐部举行的追悼会上,白朗献上了怀念萧红散文《遥祭》。

(编辑:费溢群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