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民增收突破口(第二集):沙海荒山出财富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9日 22:50
主持人:昨天,我们讲了一南一北两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怎样通过多种方法富起来的故事,节目播出以后,我们接到了不少种粮农民的电话,他们说看到了希望,更有干劲儿了。不过,也有农民兄弟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自然条件恶劣,连粮食都种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其实,在寻找如何使农民增收的办法时,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难道沙漠就该永远是沙漠,荒山就该永远是荒山吗?今天,就让我们在沙漠里,荒山中找一找可能藏着的财富。
主持人: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有一个叫杨海清的人,说起这个名字,当地人没有不知道的。就是这个杨海清,硬是在寸草不生沙子上种出了金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汉子吧。
我们是在山上见到杨海清的。阜新刚刚下过一场雪,天寒地冻,让人恨不得把脸也埋进棉衣里取暖,但杨海清仍然像往常一样,到山上来看他的那片树林。20年来,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来山上看树,风雨无阻,这片1000多亩的松树林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确实那样的,包括上山,这棵树风刮倒了马上扶起来,给他盖住。
一些生活在林子附近的人已经说不出这里20年前是什么样子了,但和肆虐的风沙对峙了20年的杨海清却忘不了。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每天刮风之后,院里的沙子达一米来高,就是过后养猪的院子在那儿趴着白天下午,那个刮风下午找猪那个猪被沙子盖上了,就露两个鼻子在那儿喘气,它身子懒的不动弹。当年就那么个情况,
杨海清开玩笑说,虽然自己的名字里有两个“三点水”,可他并没能生在水乡泽国,而是生在了彰武。彰五县位于辽宁与内蒙古的交界处,紧邻科尔沁沙漠南端,每年一到起风的时候,这里就黄沙满天,遮云蔽日,海清小的时候,别说是树,连草都很难见到。沙进一尺,人退一步,许多农户的家一搬再搬。多年来你种什么沙子就埋什么,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我这个山整个一点草没有,是沙丘,那时候1982年呢,咱们省搞飞机播种,撒种那年旱刮风,一刮风没成功。
1984年,当地政府提出,谁能阻挡风沙,就让谁长期无偿使用土地。可省里都没办成的事儿,普通农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在这个时候,杨海清站了出来。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李宽:那时候他承包大伙儿以为那就是胡闹,根据那个坨子它就栽不成,那个沙,这就是春天来看出来了,有树你瞅不着,你上那没树的地方一站那冒烟刮的都看不到啥,这还能活吗,小树苗这么高,两下沙给你弄没了,再一旱根本就不能活。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当初都耻笑我,你有钱没处扔了,头五年真笑话我,在没有人干的情况下我答应,一句话说了,就包下来。
一为治沙,二为致富,杨海清想到了种树,他算了一笔账,1000多亩的樟子松少说也能值一、二百万,这在依然处于贫困状态的彰武县可是个天文数字。不过,种起来才知道难,十几厘米的小树苗栽下去,第二天不是被风刮跑了,就是被沙子全埋住了。反复试了几次,杨海清傻了眼,看来光有满腔热情是挡不住风沙的,可他不死心,又开始到处寻访治沙专家。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我说我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怎么帮我出出主意,你那个沙栽树栽不了,你栽上风一刮,就压上来,给你包掉了,第一你先把沙子固住,现在咱们出那个叫沙打旺,你把籽种坨子上,让他出来,把沙子哪怕不全部固住,半流动你再开始栽。
为了做实验,杨海清先在沙子上种草,他请村里养羊的农户把羊赶到自己的沙丘上,然后在羊踩过的沙坑里撒上草籽,一场雨过后草长了出来,杨海清对种树有了底。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第一场雨下过了,草全出来了,这回劲头来了,就到处借贷款卖苗子,当时都是桑树、白榆、刺槐。现在前头那些那桑林那是过去第一批贷的,当时活的挺好,县里也来,市里的领导也来看了,说沙子固住了,县长跟你握握手,沙子固住了,当时也挺乐,问老杨你是怎么固住的。
杨海清种树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原本不相信树能种活的农民,也纷纷开始植树造林了。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栽树十年强于种田吧,就是说种田年年小收入吧,种树当年看不到,到十年以后就变成一笔财富了。
村民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李宽:现在咱们看,就是根据咱们种点树吧确实比种田强,因为啥你要不栽这个树,沙子一来二去的,把你种粮的地给卷走了,沙子底下根本就没有种粮地了,现在你得认真分析这个。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柏林:现在老百姓都积极响应了,现在要说栽树的话,那有多少树都栽了。
记者:那你自己算一下栽苗一年能挣多少钱?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柏林:一亩地一千块钱吧。
记者:比种粮强?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柏林:比种粮强。
20年的时间,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年30出头的小伙子如今也是两鬓皆白,没变的也许只有种树的信念。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农民 杨海清 :沙不尽我是栽树不停。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乡乡长 王秀:近两年,我们每年有一万亩的速度,在退耕还林,荒沙荒地造林发展,现在我们乡通过这两年的退耕还林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在杨海清典型的带动下,有一千多户农户,都非常积极地就是要求退耕还林,都自愿地调动树苗,资源地栽树,现在我们看吧,我们这一块儿,退耕还林总面积在原来13万亩,达到了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多,未来我们乡这个经济,林业的经济在乡的农民的收入的比重一定会达到40%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李周:现在我们退耕还林的补助比较高,而且补助的政策实行的非常好,在政府推动的各个项目里面,应该说退耕还林的政策事实是效果最好的。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蕾:退耕还林应该说是农民非常欢迎的一项国家农村政策。它虽然是一个退耕还林一个单向的政策。那么在执行过程当中,它现在反映出来,就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一系列的好处。/那么过去扶贫就是补贴钱,直接补贴到农户,那么这种实际上是增加资源,增加辍学功能的一种补贴方式。那这样,实际上在2002年的时候,采取这种办法的话,就是(某地区)一千六百万户,农民人均可以获得增加两百元钱的收入。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的是一个东北汉子治沙种树种出财富的故事,下面我们要的说的事儿发生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辽宁彰武的茫茫沙海不同,地处大巴山和武陵山脉腹地的恩施,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000米,不适宜种粮食的坡耕地几乎占了当地耕地面积的一半。看着满眼的荒山,当地农民不甘心,发誓要把荒山变宝山,他们成功了,可又是怎么成功的呢?我们来看看。
路,没有好路;田,没有好田;就是山,也是荒山。湖北恩施州土地贫瘠,加上山里的动物危害耕地,粮食产量极低,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曾流传这样的一句顺口溜:样样事情都缺钱,种田只为肚儿圆。意思是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按照书本上的说法,恩施属于喀斯特地貌,复杂的名词农民们弄不懂,只知道这些坡耕地大多都是岩壳地,出不了多少粮食。农民孙忠应家有7亩地,其中5亩都是坡耕地。
湖北省恩施市白杨乡农民 孙忠应: 费了很多的劳力、肥料,种上去以后,始终收入不大,一年只有几百斤粮食,七八百斤粮食。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蕾: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也就是非常低产,而且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这些坡耕地,还有就是在沙化特别严重的地方,那么它现在的产量可能一百斤都不到。
投入大产出少,粮食要这么种下去,农民可能下辈子都要受穷。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按照国家的补贴标准,除去种苗费,每亩地补贴粮食300斤,20元钱。孙忠应家5亩坡耕地总共补了1500斤粮,100元钱,这是过去拼了命也种不出来的。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孙忠应他们村退耕后要种植楠竹,摸着刚种下的楠竹孙忠应心里喜滋滋的。
孙忠应:这个楠竹,按照现在我们栽的、自己管理的情况来看,成活率好的话,今后,每年像我这个5亩地,可以达到4000元的收入。(收入)成倍的翻,劳动力减轻了,还有剩余的劳动力出门打工,还从其他方面抓些收入,实在是好。
湖北恩施州林业局局长 瞿建平:整个工程实施以后,总投资45个亿,为(恩施)330万农民,每年增收300元钱。
退耕还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需要国家粮食和资金补贴,国家对生态林和经济林的补贴分别为8年和5年。除了补贴,退耕如何退得下、种什么能增收也是关键。恩施摸索出的经验是,严把握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记者潘敏:现在正是恩施州的茶农们采摘春茶的好时候,像这样的坡耕地,以前当地农民只能用来种玉米,每亩收入最高只有二三百元,退耕还林以后,种上了良种无性系茶园,现在每亩地的收入可达到5000元。
俗话说,云雾山中出好茶。恩施山区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正是产茶的好地方。在农民谢正西的茶园里,一家人正和来帮忙的乡亲们忙着采摘,这会儿的春茶卖出个好价钱不成问题。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农民 谢正西:现在春茶最高峰期间可卖到80元每公斤,最差的时候也克卖到30元左右,/今年春茶全部采完,我两亩八分地大概可收入8000元。
谢正西说,自打种茶叶后,收入是以前种玉米的十多倍,尤其是结构调整后种的都是优质的有机茶,价格好,不愁卖不出去。同村的许多茶农还在家里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引来了武汉、南京等地的不少客户。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农民唐兴伦:这两天,一般批发价都在一百七八,零售拿出去不晓得卖好几百(元),他们一般卖四五百、五六百的都有。
不只是茶叶,在恩施,为了不重复经营,每个乡都种出了一个特色品种。茶叶乡、板党乡、楠竹乡,已经成了一些乡的代名词。
韩俊:那么退耕还林应该说是农民非常欢迎的一项政策,可以说这项政策是一举多得,改善了生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前几年因为粮食过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又缓解了这种粮食过剩,可以说一举多得。
张蕾:你比如我到陕西的明河,我采访到一个村子里的就是很多农民跟我说,他说我们这几年差点没得饭吃,要不是退耕还林的政策来了,我们就得饿肚子了,我们就得找政府要救济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那个山地就是坡度很大,一干旱颗粒无收,他们自己说的,种下去一帽子收回来一杯子。就这么个水平。所以他们说,我们简直就高兴得不起。说到什么程度,就是土改以来,就是感觉到这个党对农民这个给的政策受益最直接的。他们最欢迎的政策就是退耕还林政策。现在我感觉到退耕还林这个政策实行过程当中确实有一些问题尽早地研究解决。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有的地方,因为农民看到政府又给补粮食,又给补钱,又给种苗费,都觉得这是好事,都愿意争着干,但是有的不该退的好的粮田,那还是不能退的。
主持人:退耕还林,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不仅可以改善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还是能帮助农民实现增收。难怪恩施人都把退耕还林称作是德政工程。不过,恩施的农民们也有一些担心,最担心就是政策变化。
退耕还林,必须提前一到两年就要开始育苗、挖窝整地,2004年的退耕工作,实际上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恩施基层干部们眼下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国家突然减少退耕计划,那将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湖北恩施州林业局局长 瞿建平:听说国家要削减(退耕还林)这个计划呢,我们非常着急,但是据我们所知,有的平原地区非坡耕地也在进行退耕还林,这样呢有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也影响了退耕还林的效果。我想呢,国家在调整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山区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下达计划。
对于农民们的担心,专家们也提了一些建议。
韩俊:在退耕还林的过程当中,确实也存在问题,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跟撒胡椒面,全国有一千八百个县都是退耕还林的项目县,所以说这个项目呢只能是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今后应该是重点应该更集中一些,那么另外一个就是退耕还林的规模也跟我们国家整个粮食的供求形式要一致起来,要统筹兼顾,要注重实效,那么这一方面今年做了一些调整,我想这种调整他是考虑了我们今年和明天的粮食大的供求形式而做出的,有它的合理性,那么这个在退耕还林的项目区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民可以不种粮食以后,他退耕以后,因为这个生态林是不可以马上变成收入的,那么要解决其他的代替的出路问题,那么这方面也有些很好的探索,比如说外出打工,比如说发展其他的一些高效的一些农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来探索这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他们的生计解决不了,将来退耕还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张蕾:那么这个关于退耕还林政策是不是有些调整呢?现在中央可能是有一些调整,这个调整也不是说减少这个面积或者说是就是中央不执行这个退耕还林政策的。目前就我知道的,现在这个政策是这样,总量上,就是总的资金投入上面还是要保证这些地区。但是不再盲目地扩大面积。
李周:不宜过快,倒不是说范围,这些退耕还林可能都的退,可能10年、20年、30年因为你要知道美国到现在还在退,你凭什么10年、20年你能退完,你不现实。
杨海清治沙,孙忠应治山,如果他们一味地在贫瘠的田里耕种的话,现在也许还只能过着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但是凭着自己的双手,他们从沙海和荒山中找到了黄金,致富的路不只种粮一条,明天我们将接着寻找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记者:陈君亮 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