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联播 > 正文

井冈山:星火燎原地 旧貌变新颜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8日 20:15)

    专题:经典中国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燎原神州的革命火种。今天的井冈山,正如毛泽东在诗词描绘的:“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过去贫穷的革命老区早已旧貌变新颜。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8年4月底,朱德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岁月中,先辈们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余伯流: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接合部,这是一个敌人统治力量薄弱、鞭长莫及,又是一个穷乡僻壤,敌人管不着又不愿意来的地方。

  生活最为艰苦的时候,红军一个80多人的连队一顿饭只有不到3斤米。大井村村民黄辛英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暴动队队长的儿媳,那段岁月给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暴动队队长邹文楷儿媳 黄辛英:穿的破呀,吃的差啦,穿的破破烂烂,衣服补了又补,吃红薯丝捞饭,吃葫子捞饭,睡的是稻草啦。

  解放前,以茨坪为中心的方圆五百里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解放后,井冈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第一个电站——石狮口电站到最大的井冈冲电站的建成,井冈山彻底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也奠定了进一步开发的基础。改革开放,井冈山人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井冈山的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现场:我现在是在井冈山的上小井村,解放前,这里的村民就住在像我身后这种黄土竹片结构的土房子。这栋房子也是当地遗留下来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土房。在我的左手边,是解放后当地村民建成的第一栋砖瓦房。但是像这样的房子现在已经不多了,富裕起来的村民现在大多数都住进了粉刷一新的两层楼房里。

  原井冈山市委书记 梁建国:原先不少人觉得,在井冈山工作,把革命旧居旧址维护好,接待好来访的客人就完成了任务。可我们想,过去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根据地,他们的理想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按照这一思路,井冈山提出将“红色的历史”和“绿色的山林”结合起来发展经济,当地百姓也转变了“靠山吃山”的观念,在旅游景点附近摆摊卖起了小工艺品、土特产,开起了农家餐馆,而蔬菜村、南瓜基地等富有特色的产业也让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在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小井村村,过去人均收入仅有300元,如今78户人家,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产业,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黄坳乡村民王桂彪是井冈山上最早开始经营漂流项目的农民,现在他的漂流公司已经吸收了100位农民入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

  黄坳乡村民 王桂彪:原来每年收入只能赚到千把块钱,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每个月能拿五、六百块钱的工资,公司能赚到三、五万,分到每个人头上,每人每月能赚到1000多块钱。

  2003年,井冈山的游客突破121万人次,创造了6.6亿的产值,占全市GDP的2/3。在旅游经济带动下,井冈山正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昔日革命先辈们上山的“挑梁小道”如今被一条条大路替代;昔日破旧简陋的“红军医院”上建起了设施完备的现代医院,农民也有了合作医疗;过去三不管的地带建起了机场,直通井冈山的高速公路、铁路也正在建设中。

责编:陆珏如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