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时讯](5月4日18:10首播)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04日 19:02)

    cctv_news新闻频道
    进入[国际时讯]>>

  CCTV.com消息(国际时讯):

  [走进南美——灿烂文明] 智利:复活节岛

  天亮: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看《国际时讯》“五一”特别节目。昨天我们带着大家游历了北美洲和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将沿着这条线路继续往南走,到南美洲去看一看。今天和我一同主持的嘉宾是《新闻联播》的主持人罗京。罗京,你好。 ……

  罗京:你好,观众朋友你们好,很高兴在这个节目中和大家见面。

  天亮:罗老师,在我们去第一个目的地前,我先给您出个谜语怎么样?

  罗京:可以呀,你说吧。

  天亮:这是一个南太平洋上的小岛,1722年,由荷兰海军将领雅各布·罗赫芬首次发现。由于发现它时正值基督教的一个节日,所以就以这个节日的名字为它命名了。岛上最著名的就是我们身后这些巨石石雕,请问这个小岛叫什么?

  罗京:你一说和什么节日有关,我就猜到了。智利的复活节岛。

  天亮:对,今天节目的第一站就是拥有这些石像的智利复活节岛。其实,它们在当地有个统一的名字--“莫埃”。

  复活节岛距离智利本土有3600多公里,它就像一叶孤舟漂泊在万顷碧波之上。由于位于地球中心地带,素有“地球肚脐”之称。日出日落时分,岸边草坪上呈现出一个个永恒的“剪影”,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巨石雕像”--“莫埃”。在复活节岛上矗立着数百尊这样的石像,它们全都长着长脸庞、高鼻梁、深眼窝、翘嘴巴,宛如一母同胞。石像一般高5到10米,重几十吨;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就像忠诚的守护者,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

  如此多的石雕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而建,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有科学家认为,1万多年前南太平洋上曾经有块大陆,上面生活着远古居民,他们过着和古印加人相似的文明生活,能用巨石雕塑和建筑。后来,海陆巨变使陆地沉入海底,只有边缘地带的复活节岛幸存下来。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1995年,复活节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遗产”名录。许多民族传统节日相继恢复。比如现在看到的就是每年二月的“塔帕蒂节”(Tapati),它就像是复活节岛上的新年。在庆祝活动上男人裸露上身,在身上绘制图案;女人头戴花饰、下穿羽裙,跳起优美的羽裙舞。这可是智利旅游活动的“保留节目”。

  [走进南美——灿烂文明] 秘鲁:神秘的纳斯卡线条图

  天亮:和复活节岛上的巨石雕像一样神秘的还有秘鲁的“纳斯卡线条图”,它被人们称作是前印加人留下的“无字天书”。

  有人说,南美是个用谜铺成的大陆,其中最难解的谜之一,就是秘鲁纳斯卡平原上的巨型线条图。从发现至今近八十年来,纳斯卡线条图就像一本“无字天书”,无人能够读懂。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在当地研究古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统时,发现了这些巨型线条图。不过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一书中描述了纳斯卡线条图后,这些巨型图才得以闻名于世。

  这组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艺术品是由70多幅动物、植物和人的巨型图像,以及800多条互相交织的直线组成。有些线条延伸数千米,越过山丘沟壑仍能保持平直。由于图形太大已超出目力所及的范围,人们只有在空中才能看见全貌。

  由于这些图形与纳斯卡人制作的陶器上的图案非常相象,所以最初人们认为它们是纳斯卡人的杰作。但就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而言,这些巨画所显示出的精确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都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古代纳斯卡人所为。即使在今天,在没有空中定位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些图案图形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关于纳斯卡线条图的起源和作用的各种假说层出不穷。从星象图、天文日历到部落图腾,一时间众说纷纭,甚至还有人认为纳斯卡线条图是外星人的作品。不过,每种假设都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字幕】1981年发现的女人像 这是纳斯卡线条图中唯一的女人像

  大多数纳斯卡线条图都是通过移走深褐色表土的石块,露出下面的浅色泥土而创造出来的,这是纳斯卡文化的特征。为了保护纳斯卡线条图,秘鲁政府于1994年正式宣布将其划为国家财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同年将纳斯卡线条图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纳斯卡保护区还规定游客不许步行或驱车前往,并为不宜搭乘飞机的游客搭建了一座瞭望塔。毕竟,这些古迹是一座后人通往远古、了解过去的桥梁。也许在若干年后,人类最终将能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走进南美—— 灿烂文明] 印加古城

  天亮:除了神秘的纳斯卡线条图外,秘鲁还是古印加文明的发源地。

  罗京:关于印加文明的起源,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古代印第安人就在南美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缔造家园了。他们的勤劳感动了太阳神,于是太阳神就赠给他们一柄金斧,指引道路,建设家园。公元1200年前后,印第安国王曼科·卡帕克遵循太阳神的指示,从“的的喀喀湖”迁都到“库斯科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庞大的印加帝国。“印加”在当地印第安语中的意思就是“太阳的子孙”。

  天亮:的确,在很多印加古迹中,我们都能看到印加人对太阳神的崇拜。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就到有着“印加文明之心”的秘鲁古城库斯科。

  【字幕】印加帝国首府——古城“库斯科”

  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盆地中坐落着古代印加帝国的首府--库斯科。“库斯科”在克丘亚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直到现在,在库斯科周边的安第斯山区中,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的景象仍依稀可见。

  每周日早上的集市是小山村厄克斯雷打不动的惯例。为了赶大集,不少当地人都是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赶在天明时到达集市地点。集市上的货物应有尽有,单是土豆就有18个品种。在秘鲁山区经常可以看到石砌的梯田,这是印加祖先留给后人的,依不同海拔高度耕种的秘诀。比如这些土豆就是从低湿地带、山地和高寒地带培育出来的不同品种。在集市上,货币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人们依旧喜欢用“以物易物”的古老方式进行交易。

  【字幕】印加古城--马丘比丘

  在库斯科城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坐落着秘鲁最有名的印加古城废墟“马丘比丘”,它在印加语中的意思是“古老的山巅”。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后,“马丘比丘”变成一座空城。由于山高路陡,丛林密盖,一直未被发现。1911年,被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宾加曼”率领的科考队发现。

  古城街道狭窄,但排列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与平台宏伟壮观,还有作坊、堡垒等,它们多用巨石砌成,大小石块对缝严密,甚至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台阶倚山铺砌,高广、整齐;还有石砌蓄水池,可引山泉流入供人饮用。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古印加帝国高度的文化水平。关于马丘比丘是如何从鼎盛走向没落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印加人为了躲避战乱逃进了深山;也有人说是西班牙入侵者带来的疾病打垮了他们。总之,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切地证实,古代印加人似乎留给了人们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走进南美——自然奇观] 地球之肺——亚马孙

  天亮:罗老师,不知您怎么想的,反正我就特想到智利和秘鲁去。记得去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那种南美羊毛披风吗?智利人管它叫做“察曼多”(chamanto)。我就特喜欢,就是不穿,挂着也好看那。我觉得它就和我们的唐装一样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罗京:(如果去过,可以借题说两句),确实,不过我觉得去之前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你瞧这古印加人,尽挑地势险要的地方居住,基本上都在安第斯山上,没有个好身体行吗!

  天亮:还是您比我想的远。还真是,这南美洲最有名的不是“山路”,就是“水路”。

  罗京:你说的山,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安第斯山;那水就应该是……

  【字幕】[走进南美——自然奇观] 地球之肺——亚马孙

  亚马孙河横贯南美洲,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论长度,它是世界第二大河流;但是论水量,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能和亚马孙河相比。它浩浩荡荡,千回百转,蜿蜒流经秘鲁、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国,滋润着南美三分之一的广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使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

  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大部分位于巴西,面积约为印度的两倍。这里动植物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光鱼类就有2500多种,鸟类有1600多种,淡水龟、水蟒、鳄鱼、美洲虎、猴子……动物多得数不胜数。目前, 巴西、委内瑞拉、秘鲁等国已经将亚马孙雨林辟为保护区,但是,如果当地人的伐林速度不减慢,亚马孙这片占全球林木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森林,仍然逃不过几十年后消失的厄运。

  【字幕】[走进南美——自然奇观] 亚马孙大潮

  亚马孙河还有一个世界自然奇观--涌潮,它可以和我国的钱塘江大潮相媲美。在穿越了辽阔的南美洲大陆以后,亚马孙河在巴西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亚马孙河的入海口呈巨大的喇叭状,海潮进入这一喇叭口之后不断受到挤近而抬升成壁立的潮头。一般潮头高1米到2米,大潮时可达5米。巴西人把亚马孙海潮称为“波波罗卡”,每逢涨潮,涛声震耳,气势磅礴。如今,在巴西的阿拉瓜里河上,人们除了看到大潮的汹涌澎湃外,还能见识到迎潮而上的勇敢的冲浪者。


  [走进南美——特色景观] 黄金博物馆

  天亮:说历史古迹我们选的是智利和秘鲁做的代表;谈自然资源呢,我们又是以巴西为例子;因为无论是印加文明,还是亚马逊流域都是南美各国共同的财富。不过,下面我们可就要介绍特色旅游了。

  罗京:先说说哥伦比亚吧,我知道那儿就有两个独一无二的景点。

  【字幕】 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

  哥伦比亚素有“黄金之国”的美誉,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有一座著名的黄金博物馆,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制品博物馆,它汇集了在欧洲殖民者疯狂掠夺中幸存下来的一大批手工艺珍品。

  黄金博物馆中的藏品被分为三大类,一是餐具、渔猎用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二是首饰、摆挂件等装饰品;三是图腾、面具等祭祀用品。

  博物馆中的每件藏品背后几乎都有一段故事。这件被称作“穆伊斯卡人的轻舟”的纯金圆雕是传说中的“黄金之国”的遗存。“黄金之国”指的是奇布查人、或称穆伊斯卡人的古老部落,“穆伊斯卡人的轻舟”描绘了奇布查人的一项独特习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部落首领全身涂满金粉,独自驾舟带着黄金珠宝前往被圣地瓜达维达湖朝拜,祭祀结束时他把祭品沉入湖底。“黄金之国”的盛名给奇布查人的金属手工艺文化带来了灭顶之灾。在西班牙殖民者疯狂攫取美洲印第安人财富的过程中,奇布查人的黄金被洗劫一空,大批艺术品被从坟墓中挖出,瓜达维达湖的湖底也被翻了底儿掉。

  奇布查文化的命运是美洲本土文明被外来殖民势力践踏的缩影,黄金博物馆的存在并不能让这些古老文明重生,但这些文明的光辉会在这里世代相传。

  【字幕】哥伦比亚盐教堂


  在距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52公里的锡帕基拉市,有一座著名的“盐教堂”,被当地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盐教堂”的地下原来是一处盐矿,随着长年累月的开采,这里逐渐形成高大的穹洞和岩柱,人们就利用它们建成了这座地下教堂。 要参观锡帕基拉的盐教堂,必须穿越锡帕基拉山腹地的一条深达750米的隧道。这条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过去只是盐矿矿工走的路,今天已成为抵达盐教堂的必经之路。

  教堂里供奉着当地盐工信奉的圣母,所有的柱子、神龛、神像都是在盐矿石上雕成的,彩灯映照,显得十分的庄严与恢弘。每年,总有超过30万游客慕名来到锡帕基拉,参观这座蔚为壮观的地下建筑奇观。

  [走进南美——地方香茗] 阿根廷马黛茶----- 滴滴香醇 口口相传

  罗京:说了这么多,再加上刚刚欣赏完盐教堂,我还真是有点儿渴了。得喝口水。你别说,这个时候要是有杯哥伦比亚咖啡提提神儿就好了。

  天亮:罗老师,咖啡,咱现在是没有。不过说到南美好喝的东西可不只哥伦比亚的咖啡一种。

  罗京:是吗!那就快说说吧,没准看着看着我就不渴了。

  天亮:行,那我们就走一趟阿根廷。

  【字幕】阿根廷马黛茶----- 滴滴香醇 口口相传

  马黛茶是阿根廷的文化标志之一。在阿根廷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喝马黛茶就等于没到过阿根廷”。马黛茶是用常绿或乔木巴拉圭冬青的干叶制成的,原产巴西,十七世纪初才传入阿根廷。由于当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阿根廷就逐渐取代巴西和巴拉圭,成为世界上马黛茶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马黛茶的茶具和饮用方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最初的茶具是用竹桶或葫芦挖空制成的,比较朴素。后来逐渐出现了以陶瓷、牛角、银器等为材质作成的茶具,其形状更为丰富,装饰图案也更为精美。饮茶时,通常在茶具中添满茶叶,再加入热水,然后用长约15厘米的吸管,一般为银管来吸饮。通常是清泡,有时也可加入糖、牛奶、柠檬汁等。

  阿根廷人喜欢多人同饮一壶茶,在当地随处可见人们端着茶壶轮流吸饮。阿根廷人相信马黛茶能降火消热、解乏提神和补充体力。

  【字幕】 朗姆酒--委内瑞拉的第三件宝

  阿根廷人喜欢喝马黛茶,而委内瑞拉人则以他们出产的朗姆酒为豪。他们常说,委内瑞拉有三件宝--石油、美女和朗姆酒。当地的酿酒师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贮藏朗姆酒的白橡木桶。委内瑞拉气候十分潮湿,昼夜温差较大,促使桶中朗姆酒和白橡木桶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这样酿出的朗姆酒味道更加醇厚。一般来说,经过2年的陈封,朗姆酒原汁的酒精含量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

  英国大诗人威廉·詹姆斯曾在他的诗篇中说,一杯朗姆酒能让一个男人改变他的观点, 也能让一个女人从冷若冰霜变为柔情似水。委内瑞拉人希望世界能够认同他们的朗姆酒,同时,也要让人们通过一杯朗姆酒,认识委内瑞拉。

  [走进南美——各国风俗] 巴西狂欢节

  罗京:看了这条片子我才知道,阿根廷不光足球棒,委内瑞拉也不光出产世界小姐;原来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同样出色。不过说了这么多,你好象把南美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忘了。

  天亮:什么呀?

  罗京: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轻松随意的生活态度呀!


  天亮:对了,这可是我们南美之行的“压轴好戏”呢!

  【字幕】 巴西狂欢节

  巴西的狂欢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知名度最高的狂欢节。每年狂欢节前,当地人都要推举出“狂欢节国王”、“王后”和“公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载歌载舞的游行庆祝。有趣的是,当选“狂欢节国王”的必要条件就是选手的体重必须达到100公斤以上。

  狂欢节上最吸引人的还是激情四射的“桑巴”。来自巴西各个桑巴舞学校的学生将使出浑身解数,把最华丽的服饰,最动人的舞姿和最优美的音乐展示在人们面前。

  【字幕】 阿根廷探戈节

  阿根廷是探戈的故乡。20世纪30年代,随着拉丁风格歌曲的流行,探戈舞以其独特的奔放和程式化的舞步风靡世界。直至今日,仍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每年,阿根廷都会举办探戈节,邀请欧洲、北美、亚洲等地的探戈舞表演者登台献艺。从舞台到戏院、从白天到黑夜,时间和地点都不能限制舞者奔放的舞步。

  【字幕】哥伦比亚奔牛节

  别以为斗牛和奔牛节只是西班牙人的专利,其实在南美洲,很多国家都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这就是在哥伦比亚乌瓦特镇举行的奔牛活动。

  【字幕】秘鲁哑剧表演队 交通秩序宣传员

  秘鲁人擅长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比如,政府想要教导市民遵守交通法规,他们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哑剧宣传队上岗)

  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严厉的处罚、哑剧宣传队用夸张、甚至有点搞笑的动作来劝告司机和行人:这样做是不对的,请遵守交通法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对执迷不悟的司机,还是要等交通警察来纠正他们的违章行为了。

  【字幕】智利:街头杂技表演者 为生活增添乐趣

  很多人智利人喜欢把自己的国家称做“南美洲的杂技天堂”。这话听起来有点儿大,但是只要你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去看看就知道智利人所言不虚了。

  每天清晨森林公园里都能看到上百名杂技表演者认真地练习着各自的绝活。他们的周围,常常聚集着许多看得入神的行人。日复一日,这样的景象已经成为圣地亚哥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圣地亚哥市中心最繁忙的马路上,每当红灯亮起, 一群杂技表演艺人就会冲到马路中央,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在短短的几十秒里,他们用自己的精彩演出,让每一位司机目不暇接。不过绿灯亮起前,他们会来到司机窗边收取小费。下班时分也不例外,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川流不息的车海中,杂技表演者们依然忙碌着。很多年轻的杂技表演者,就靠这样的街头演出来维生。夜幕的降临时,表演主要以“火”为主题,喷火、扔火把--明亮的火焰照亮了道路、照亮了表演者的面孔,也照亮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当地人说,上班下班途中看到杂技艺人的表演,压力和烦恼就全都抛到脑后了。

责编:陶柯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