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透视:日本新版右翼教科书缘何顺利出笼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7日 18:23)

  参考消息特刊消息: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日本右翼团体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审定,虽说和送审本相比有多处修改,但宣扬皇国史观、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宣扬侵略有功和侵略有理、歌颂战争、歪曲历史的实质没有任何变化。在全世界人民为铭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为什么日本右翼歪曲的历史教科书在邻国的一片反对声中获得通过呢?对此人们不能不认真地思考。

  政坛加速右倾

  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教科书得以通过与日本政坛总体右倾化有关。日本政坛近十几年来有很多怪现象,不断有重量级人物“失言”。1994年至1995年,好几名大臣大放厥词,否定日本在二战时期犯下的滔天罪行,虽然当时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有人事后承认“失言”,有的甚至为此丢了乌纱帽,但实际上他们不仅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被人当作“英雄”看待,充分说明日本政坛到了何等乌烟瘴气的程度。

  正是由于日本政坛或明或暗地支持右翼势力,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以石原慎太郎为首的极端右翼分子掀起了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全面翻案的浪潮,后来成立了新的历史教科书编篡会,把极右分子的种种言论写进歪曲历史的教科书里,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

  小泉纯一郎登上日本首相的宝座以后,日本政坛加快了向右转的速度,2001年8月13日,小泉作为首相第一次参拜靖国神社,由于日本政坛总体右倾化,在党内外不乏支持者,此后小泉又接连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人们对日本政坛人物大放厥词也习以为常,自民党重量级人物安倍晋三不久前干涉电视台制作反省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的节目,但他照样很有人气,不少人认为安倍晋三可能是小泉之后的首相人选。

  由此可见,日本政坛人物发表为日本侵略战争翻案的言论已无需顾忌,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比上一次更加赤裸裸地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文部科学省获得通过在人们预料之中。不仅如此,在各学校采用教科书方面,也出现了右翼分子和政坛人物联手的倾向,一些政客直接插手各地的教育委员会,敦促采用新教科书,力争使采用率由原来的不到1%增加到10%。

  藐视亚洲邻国

  日本政府通过新教科书对受日本侵略危害的邻国缺乏起码的尊敬,是藐视亚洲邻国的表现。在近现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邻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有些受害的当事人还活着,他们非常通情达理,并没有过分的要求,只想讨回自己的尊严,听到加害者真诚地说一声道歉,只要加害者稍有良心,都会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内疚。令人遗憾的是,加害国日本不仅不进行道歉,反而用否认侵略、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教育下一代。

  问题不止于此,日本还认为受害国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干涉日本内政;对本国民众进行客观的历史教育,让人们记住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犯下的罪行,被说成是“反日教育”。日本政府为何如此不讲理,主要是因为日本近来有些自我膨胀,不仅想成为经济和军事大国,还要成为政治大国,不仅是一般的政治大国,还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加上伊拉克战争之后日美关系更加牢固,日本已经变成美国在远东的“英国”,美国什么事都为日本撑腰。因此,日本尽管在亚洲地区有着重大的利益,但一出现争端,马上狐假虎威,任何问题都采取全面对抗的态度,不愿做丝毫的妥协,在教科书问题上更是对中韩两国的呼声置若罔闻。

  进步力量衰落

  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能在文部科学省顺利通过,也说明了日本进步力量的衰落。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内左右派力量严重失衡,冷战时期日本社会党的得票率曾达到30.2%,占议席总数的1/3,为日本国内第二大党,

  加上与共产党的合作和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与自民党在教科书问题上的几次较量都显得有声有色。在进步力量的制约下,冷战时期自民党政权很难为所欲为。

  冷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党政策发生变化,由战斗的社会党,到与自民党合作执政,1996年又改名为社会民主党,后因内部政策分歧,社会党发生几次分裂,在2003年秋天的众院选举中,社民党从18个议席锐减到6席,共产党也由20个席位减少到9席,日本政坛演化为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保守势力之争,进步势力已变得无足轻重,除了表明立场之外,已经完全失去制衡的力量。无论是在伊拉克派兵,通过周边事态法,还是修改和平宪法问题上,进步力量的声音都显得十分微弱。在日本政府审定歪曲历史的教科书问题上,日本国内的抵抗力量非常微弱,无力阻止政府通过新教科书。

  必须指出的是,日本用右翼分子编写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教育下一代遗患无穷,因为从背离客观公正原则的教科书中,日本青少年很难正确地认识历史,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只能从皇国史观汲取傲慢与偏见,在美化和歌颂战争的文化氛围中养成好战的习性,一有适当的土壤,就会重蹈前人的覆辙。另一方面,青年代表着未来,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也将破坏中日两国未来友好的政治基础,进而破坏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未来的和平。 (记者 何德功)

责编:张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