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世界减灾会议背景资料:减灾 国际社会在行动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21:05)

    专题:东南亚南亚海啸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王雪梅)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世界减灾会议正在日本神户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讨论21世纪新的减灾战略框架,提出2005年至2015年各国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政策的行动计划。

  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正式宣布国际减灾十年从1990年1月1日开始,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都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国际减灾十年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气候变化导致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为减轻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后,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世界各国努力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战略。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所有工业国家应把导致气候变暖的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减少5%。目前,《京都议定书》已得到12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并将于今年2月16日生效。

  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国家也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减灾十年倡议于1989年4月成立了国家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全民综合减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美国1964年遭受过海啸袭击,随后迅速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1965年起,美国倡导成立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由美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6个环太平洋国家参与。

责编:张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