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救灾“化缘”40亿 救灾总管说美国小气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4日 16:36)
专题:东南亚南亚海啸
|
|
|
扬·埃格兰 |
→→进入专题:海啸席卷亚洲各国 上万人遇难
环球时报消息:印度洋发生地震海啸以来,已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诺向灾区提供援助,捐款总额近40亿美元。这既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爱心体现,同时也与一位挪威人的积极“化缘”分不开。他就是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兼紧急救援总协调人扬·埃格兰。
12岁立志做国际救援工作
1957年9月12日,埃格兰出生在挪威沿海城市斯塔万格。该地区普遍信仰路德教,主张通过传教士在全世界开展慈善事业。最近埃格兰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承,自己的“慈悲之心”来自父母的灌输。“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向我讲解路德教教义,让我知道丰衣足食的生活受之有愧,因此应尽力帮助别人。从12岁起,我就立志长大后做国际援助工作”。
上中学时,埃格兰成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寻找智利失踪人员的活动。19岁时他第一次来到发展中国家,在哥伦比亚的一个印第安部落呆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来到一所偏远学校,教那里的孩子学西班牙语,他还从当地土著那里学会了如何使用弯刀。
他让人们对挪威外交刮目相看
从奥斯陆大学政治科学系毕业后,埃格兰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在校期间他曾写过一篇论文《无能的超级大国,有所作为的小国》,认为像挪威这样的小国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1990年,埃格兰进入挪威外交部,两年后担任副外交大臣。其间,在他的秘密斡旋下,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开始接触谈判,并于1993年9月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让世界对挪威刮目相看。1996年,他又代表联合国在危地马拉政府与叛军之间进行调解,并把双方拉到谈判桌前,在奥斯陆签署了停火协议。1997年,他率挪威代表团参加了全面禁止地雷的《渥太华公约》的谈判,并使这份公约在奥斯陆签署。当时有媒体评价说:“世界上许多棘手的难题都是在挪威首都解决的,这足以使某些大国汗颜。”
埃格兰帮挪威建立了一种小国外交的成功模式,使它在大国调停失败的热点地区能取得突破。他曾介绍自己的成功之道说:“外交部通过私人的民间机构———如慈善组织来影响政府,解决危机。秘诀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
负责现代史上最紧迫的人道救援
1999年,埃格兰来到联合国,成为安南秘书长哥伦比亚援助问题的特别顾问。2002年他出任挪威红十字会秘书长,2003年6月,他又被安南任命为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后,他负责协调现代史上最紧迫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埃格兰性格直爽,海啸发生两天后,面对援助行动迟缓、舍不得掏腰包的一些富裕国家,他在联合国总部的每日新闻吹风会上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富裕国家对这场灾难的援助“很小气”。虽然他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美国,但谁都知道他在暗指华盛顿。布什总统对此十分不悦,甚至一向稳重的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也针锋相对地说:“美国并不小气。”几天后,白宫就宣布将其承诺的援助金额增加了10倍,达到3.5亿美元。
其实,对埃格兰在要钱时的直率,西方国家已不陌生。埃格兰的名言“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突飞猛进,道德水准却还停留在中世纪水平”早就被西方官员记在了心中。
责编:常颖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