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观察]全球气候:现实与未来(7月20日)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2日 09:09)

    进入[国际观察]>>
    cctv_news新闻频道

  CCTV.com消息(国际观察):2004年的夏天,一个气候异常的季节,亚洲的暴雨裹挟着不断倾盆而下,欧洲的飞雪夹杂着反常纷纷扬扬。灾难大片未过,联合国发出警报,预测50年后20亿人将在洪水中挣扎,全球气候为何如此反常?人类如何避免未来灾难?本期《国际观察》锁定气候变换风云。敬请收看。

  主持人(张郇):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我们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近半个月来,全球发生了多起气候异常的现象,中国部分大城市暴雨、孟加拉的洪灾、北美的洪水泛滥、7月炎炎夏日的德国,居然落起了雪花。面对这样的气候异常现象,有科学家认为是正常是现象,也有人悲观地认为这是自然灾害的开端。更有人联想到最近两个月在全球热播的一部灾难影片《后天》。在这部科幻片中,石头大的冰雹从天而降,龙卷风将城市夷为平地,纽约被海水吞没,温室效应将整个北半球带入了冰河时期。影片中的这种形象在我们有生之年会上演吗?最近一段时间的气候反常,原因何在?面对未来可能有更大的灾难?全世界该如何应对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观察点。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中国气象局的原副局长骆继宾先生,他曾经是世界气象组织的高级官员,另外一位是我们的特约新闻观察员宋晓军。好,今天在我们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相关的短片。

  解说:2004年6月,各国的气象学家在国际气候变化科学大会上呼吁,建立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然而科学家们的呼声还没落,世界各地的天气便开始变脸了。从7月14号开始,狂风暴雨横扫亚洲许多国家,日本和印度洪水泛滥,孟加拉国的15个县一片汪洋,已造成25人死亡,几百人无家可归。在中国的北京、广州、上海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都市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狂风暴雨也光顾了地球另一边的欧美国家。美国的新泽西洲山洪爆发、堤坝被毁,两个县进入紧急状态。而德国和奥地利却是七月飞雪,巴伐利亚的山区一夜之间变成了雪山,降雪量达到了10厘米,气温也只有0度左右。全球气候的异常使人们疑问,这个夏天真的要被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所主宰?

  主持人:好,骆先生,我先问一个情况,现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短片确实有很多反常的地方,但是从您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角度上讲起来,这能不能算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骆继宾(原国家气象局副局长):我可以这么说,现在全球气候是在变暖,而且从20多年或者30年积累起来,我们已经有证据证明变暖是正在发生,但是各地变暖程度不一样。那么变暖以后会出现有很多极端的事件,比如说特别热,或者是特别冷,或者是出现暴雨或者是旱灾。但是很难说,哪一次的暴雨,哪一次大风,哪一次下雪就是这个变暖的具体结果。

  主持人:具体的来说,我们中国现在我们知道过去的几天,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降雨,有一些山洪,有一些涝灾。中国的气候今年是正常还是反常?

  骆继宾:就我个人看,我认为今年还不算是反常。因为现在是到了汛期,雨季,目前正是雨季最盛的时候。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确实出现了暴雨,一些局部的洪涝灾害。但是就中国的七大江河来讲,从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到松花江,七大江河水势都比较平稳,有的水位在涨,但是还没有达到洪水的状况。

  主持人:但是刚才也说到,德国七月份在下雪,这应该是异常的情况吧?

  骆继宾:是。应该说德国整个中欧、北欧,今年六月到七月,气候是偏冷,我查了一下。那么风暴比较多,有大风,温度比较偏低,也出现了暴雨,也有龙卷风,甚至有冰雹和下雪。下雪还是很局部的,主要是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山区。

  主持人:但是毕竟七月份下雪,应该说是在北半球是很少见的。

  骆继宾:很少。但是在阿尔卑斯山确实是有的,因为我在瑞士呆过,瑞士阿尔卑斯山,到了七月山上还一样滑雪。

  主持人:那可能是冬天留下来的积雪,但是七月份还下吗?

  骆继宾:在五六月份它还可以下,那么到七月份它……

  主持人:就是刚才骆先生说到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种气候变暖,跟现在的比方说局部的大雨,包括像印度、孟加拉这样的洪灾,包括欧洲的气候降低,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骆继宾: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有什么关系的话,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就是像印度和孟加拉,他们是热带季风国家,那么他们的雨下的比较集中,每年它80%的降雨在夏天这几个月,就是六月、七月、八月、九月这几个月。所以它来势很猛,所以每年都有洪水,特别是孟加拉,因为孟加拉它不仅是本身有洪水,它的两个主要河流,一个是恒河从印度那边的大水,它也可以过来。还有一条河是从我们雅鲁藏布江下去的,另外它的上游还有支流,从尼泊尔,从不丹有一些河流,它正好是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水下来了,也都流到孟加拉。所以孟加拉它本身人口覆盖面积……

  主持人:它几乎是每年都受到这种水灾。

  骆继宾:每年。它今年可能是比较重一点。

  主持人:宋先生,我知道您在关于这个问题也查了不少的资料,您觉得现在或者说世界上的舆论,或者说媒体的报道是不是认为现在今年的气候是比较反常的?

  宋晓军(特约新闻观察员):我觉得它有一些巧合,比如说2001年英国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一期环境特刊,其中他根据环境特刊描述的情况,作了一些推论,推论一百年后是什么样子,而且拍成了电视节目,其中就讲到,亚洲会发生涝灾、暴雨。另外一个是欧洲会发生一个小的冰川期。那么恰恰是在今年的夏天,刚刚开始,有一些媒体就找到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性的东西,产生了吻合。所以前面我们节目导语讲了,有一些人感到了恐慌。那么他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就是说全球变暖之后南极的冰化了,海平面提高了,提高了之后海平面上产生的暴风雨就更容易移到内陆来。我们比如说,北京、上海这样地方,当然上海是靠海的,北京这种地方下暴雨。另外一个就是欧洲,特别是北欧一部分他海平面提高以后,淡水回灌,回灌之后使海水密度下降,密度下降之后,海水就不会再下沉了。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逆转,反而使空气寒冷,然后下雪。所以这样的一种科学预测和老天反应的现实,使得大家,由于气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大家产生了一种疑惑。

  主持人:所以说,骆先生刚才说,现在至少从今年的这样情况看来,还不能直接跟全球的气候异常挂起钩来。但是我现在知道一个信息是这样的,我们通常认为气候变暖跟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有关系。因为臭氧层受到变化。最近美国科学家有一个统计,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去年三月,增加了3个点,PPM,一个专业的名词。这是一个温度的变化,他说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个点,达到了379。同时他说工业化开始之后,工业化开始之前,原来是280,现在变成了将近380,增加了很多。那么我想问骆先生就是这种二氧化碳几个点的增加有多严重?

  骆继宾:如果说他的观测统计是正确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是比较严重的。因为过去一百多年,才增加一百多个PPM,那么现在一年就增加3个PPM,它增加的速度当然是很快的。

  主持人:那应该说是会影响气候。刚才我们挂了一个图表,将近一百年来,全球的气温增加了0.6摄氏度。那我在想,0.6摄氏度,如果是气温的变化我们可能几乎感觉不到,那么在全球气候变化中,0.6摄氏度意味着什么?

  骆继宾:0.6确实人体是感觉不出来,可是如果把一个月的平均温度,平均下来,比历年同期增加0.6度,那就感觉出来了。如果年平均再增加0.6度,那就更感觉出来了。可以这么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增加了一度温度,就相当于气候向北推了。比如说北京这个气候就可能挪到辽宁去了。那么有一些作物在北京可以长的,那么增加了1度,它可以在辽宁也可以长了。

  主持人:听上去是一件好事,但是可能还会引起很多……

  骆继宾:它会引起另外一些问题。所以说气候只要变化零点几度,那个变化幅度就不小。

  宋晓军:美国有一个科学家2001年出了一本书叫做《炎热的地球》。其实他在描述气候增长的时候,我觉得他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词,他说大家好象觉得气候的增长,作为一个了解温室效应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科学家,或者有很多的科学知识。你想你自己一个人体发烧一样,如果我们人体发烧了,他指的是地球在发烧,如果你人体增加了0.6度,也就是说,你比正常的温度增加了,你会很难受。他说这个道理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能更好一些。

  主持人:好的,我们这里现在的讨论先告一段落,我们下一阶段可能讨论一下,这样造成变暖到底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因素?我们先休息一下。

  解说:当繁华的纽约城在瞬间被滔天骇浪吞噬,当自由女神像孤单地矗立在皑皑白雪中,许多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就是人类的未来吗?幸好这一切都只存在于一部叫《后天》的科幻大片中。然而,现实似乎并没有比科幻电影好多少,根据近期联合国下属机构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5亿多人受到洪水袭击,死亡人数超过25000人。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候变化,森林采伐,海水上涨,人口增长等原因。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20亿人成为大洪水的受害者,而亚洲将成为最大的受害地区。如果电影中的一切还只是艺术家的幻想,那么今年夏天所发生的一切,和这份报告所给出的数据,则真真切切地为人们的未来敲响了警钟。我们真的要走向这样的未来吗?

  主持人:骆先生,我刚才跟你聊的时候,你也说这部片子你看过,确实是一个虚构的非常触目惊心的科幻的片子,但是从温室效应的角度来看,您怎么评价这部片子?

  骆继宾:我看了这部片子,我不认为这不是好片子。因为他把可能在几千年、上万年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他把它浓缩,缩短到的一天发生。而且在片子里面,人类是毫无抵抗,毫无准备,只是坐以待毙,这样一种状态。描写这个世界末日很快降临,给人一种恐怖感。所以这是一部恐怖电影。

  主持人:但是他现在说的一些科学的道理,比方说气候的变化,从科学的道理上讲起来,他是成立的,但是只是把可能上万年的东西浓缩成一天了。

  骆继宾:他有一部分科学道理,不能说他没有科学道理。但是这科学道理,有些还是不确定的,还要进一步研究的,把那么长的时间,压缩到这么短的时间,另外把人处在一个毫无准备、毫无抵抗、毫无适应的这种状态,这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所以说显然这部片子是一种非现实的现象。但是我们刚才也提到了,联合国大学有一个科学报告,就是到2050年,遭受水灾的人数将会增加很多,这是我们现实应该面对的。我现在的问题水灾也好,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好,造成的根本原因当然有气候的变化,还有人为的因素,您觉得在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人为的因素占主导,还是自然的因素占主导?

  骆继宾:气候变化本身就是两种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那么目前我们很多讨论都是说,人为的因素,比如说温室气体增加了,我们所能控制的主要还是人为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我觉得这个报告里面提到,说是将来洪水可能范围增大,受害人增多,到2050年有20亿人,是不是一定有那么多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我同意他的观点,就是将来洪水肆虐的问题会严重第二,将来洪水肆虐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亚洲,亚洲是危害最大。为什么呢?亚种人口最多,这是第一。第二,亚洲是一个季风区,像印度、孟加拉这都是热带季风区,那么像中南半岛、中国也都是季风区,季风它的雨量相当集中。像印度、孟加拉一年80%的雨集中在三个月四个月,有的时候几场雨就把一年的雨下掉了。他的雨比我们中国南方的雨流的还多,2000多毫米、3000毫米,很容易造成灾害。

  主持人:所以说实际上人为的因素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候变暖,但是同时面对这种灾害性的后果,人为的因素,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骆继宾:是的。

  主持人:刚才说到的孟加拉,孟加拉这种情况我也了解一些资料,就是他的水利、这些防洪能力非常差,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骆继宾:孟加拉紧挨着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的下面,有的专家提出来说,尼泊尔、不丹砍伐树,使水土流失影响到它,这也可能有道理的。

  主持人:说到温室气体,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实际上到现在实施的情况,我不知道宋先生有什么看法?

  宋晓军:《京都议定书》现在应该有119个国家可能签订,那么现在实际上由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争论,我觉得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当然我注意到一些美国的科学家把它归为两点,第一点就是巨大的经济差距,第二点就是主要还是利益集团。

  主持人:但是好象这个议定书还没有正式的生效?

  骆继宾:没有。

  主持人:为什么?

  骆继宾:因为它这个议定书规定一定要使排放量到多少,50%以上的国家签字它才能生效。那么现在作为两个主要国家没有签字,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国。那么美国是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主持人:美国一开始是签了,随后布什又退出来了。

  骆继宾:原来是在克林顿政府期间,他们是签或者是准备签,那么布什政府上台以后,他的政策就改变了。

  主持人:这也可能是跟3%的增长有关系。

  骆继宾:不完全是这样。是因为如果你限制了排放量,就减少了石油的消耗,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能源的消耗对于能源集团的利益,受很大影响。所以能源大老板就冲出来反对。

  主持人:但是现在来看,俄罗斯、美国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那么对整个全球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多大影响?

  骆继宾:他们是差不多有一半是要靠他们,既然他们要不参加的话,那么其他也可以减少,但是减少的量是很有限的。

  宋晓军:美国大概占就是按照现在IPCC政府间的气候变化小组统计,美国大概占温室气体放量1/4。但是由于石油利益集团,包括他能够在《纽约时报》上做SUV的汽车广告,而且他还组织很多科学家叫做“温室效应质疑派”,甚至说二氧化碳排放对叫《我们的星球都绿了》,还专门有这样的电视片来播出。所以他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和科学家之间的对抗,这样的话可能使得《京都议定书》夹杂了很多利益因素进去之后,可能对我们未来气象的影响可能会很大。

  主持人:但是气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因为显然有很多的说法就是说我排放了这么多的气体,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了气候的变化,所以说这也是应该说是为某些人提供了一些借口。刚才说到这个片子很恐怖的现象,当然这是我觉得是不太可能变成现实当中出现的,那么现在面对这个水灾,各种各样的气候的原因,骆先生,你觉得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该做的是什么?如果说我们吧。

  骆继宾:我们还是我觉得《京都议定书》这个方向是对的,我相信最后还是能实现的,只是看哪个利益集团来当权的问题。

  主持人:好的,谢谢两位,谢谢两位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谢谢。

责编:陶柯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