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十周年 > 正文

《新闻调查》发展前瞻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14日 14:12)

  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开办的《东方时空》栏目,是加强新闻评论的第一步,当时有一个子栏目是《焦点时刻》,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4月1日,央视在每晚《新闻联播》之后创办了《焦点访谈》,使评论性节目迈出了重要的第二步,也大大扩展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新闻评论部结合改革开放的社会需要和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创办一个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容量更大、更有深度,能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提供更为客观、系统、权威的消息,于是《新闻调查》应运而生。1996年5月份《新闻调查》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晚间9点时段竞标中脱颖而出,它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的评论性节目迈向了更高的层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从1996年5月17日播出以来至今已播出270期(到2002年2月底)。

  一、《新闻调查》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闻调查》及其它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大趋势的需要,是媒介自身发展和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需要,也是广大受众接受信息心理层面的需要。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不仅受到了百姓的喜爱、领导的关注,还影响了各级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新闻节目,使如今的电视新闻处于“深度报道时代”。《新闻调查》更是被称为电视新闻的“航空母舰”。

  电视深度报道在电视新闻领域的摸索和成长开始于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之后,上海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相继推出了一些深度报道节目,但是直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个名牌新闻栏目后,才把电视的深度报道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与客观世界、现实社会广泛深入、迅速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相适应而崛起的。1992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是新旧体制交接的重要关头,是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科技飞速发展、现实急剧变化,“爆炸”态势的众多信息一股脑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时的新闻节目,无论从节目样式还是信息容量来讲都不足以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大事深入地予以记录和传播。因而,一档容量大、更有深度、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关注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能够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系统、权威信息的新闻节目便成为应时之需,基于此,《新闻调查》在中央电视台应运而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二)《新闻调查》的产生是媒介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曾引起极大反响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刊深度报道相比,电视深度报道的诞生可谓迟矣,甚至就连对电视这种媒体能不能、会不会搞深度报道都曾有人产生过广泛而深入的怀疑。以往电视新闻报道多是机械的、平面的,电视新闻与洋洋洒洒的报纸深度报道比起来相形见拙。新闻界内曾出现过电视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搞深度报道的争论,怀疑者甚至认为,电视新闻没有搞深度报道的先天条件,他们的观点是:电视新闻以形象直观、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取胜,但也正是由于电视的这些传播特性阻碍了电视新闻的思想深度。

  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入认识、国外电视界的成功探索、电视从业者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因素,促成了《新闻调查》栏目的诞生。电视新闻要与其它传媒相抗衡,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其报道手法也应该由单一向多元、由浅层向深层、由感性直观向理性思辩发展。如果电视将其所特有的多种语言符号运用得当,它完全能以形象体现思想,以事实表达观点,比如一些抽象性的资料,如理论、数据等,只要发挥电视符号的广泛兼容优势,采用文字、图表的方式,即可加以表现。至此,我们意识到深度报道的发生顺序之所以是先印刷媒介后电子媒介,并不主要是因为它更适合印刷媒介而不适合电子媒介,而是因为电子媒介在其问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仅凭其独有的技术优势便能大量“蚕食”传播领域的“市场份额”,因此对开发新的报道形式的动力不大、动力不足。认识上的突破加之实践上的探索,使电视深度报道不再徘徊。《新闻调查》六年来的大胆探索与发展正是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断走向成熟的一艘航船,它的成绩证明央视新闻改革又开拓了更新的发展空间。

  (三)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需要。受众需要通过媒介来获取更为充分、准确的信息,了解反复多变的真相,并希望从媒介的导向中找到行为取舍标准,以免茫然不知所措。不少研究者指出,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的受众批判能力增强,他们是严厉的、挑剔的。孤立地、表面报道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无法反映错综复杂的事实真相,不能获得受众认可了。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台光雄说:即使在信息时代,读者需要的也不是信息的洪水,而是以正确的方式接受有用的信息。于是,对泛滥的信息加以“交通疏导”,将新闻背后、新闻伸出的东西反映出来,就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的责任和功能,而《新闻调查》开播不久提出的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正满足了受众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获取信息的知识需要和心理需要。另外,在社会转型期,处于这种现实中的人们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因此,人们强烈地需要专业人士为那些超出人们经验的新闻事件提供有关确定其意义方位的“文化地图”(喻指人们的头脑中为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以报告社会变动情况为第一要义的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适应这一现实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正是应运而生的深度报道担当起了这种替受众编制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化地图”的责任,满足了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显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的要求。《新闻调查》深入调查、客观记述、冷静分析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新闻事实的真相,使受众在真实客观的事实面前看到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主客观条件,《新闻调查》不仅在激烈的媒体新闻大战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而且以后发制人的姿态表现除了它不凡的身手和强大的后劲。现在《新闻调查》的深度报道样式及内容对电视观众深厚而强烈的影响正是中国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重报道轻言论、述多评少的问题,在《新闻调查》及其它新闻深度报道仍有所存在。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以前的《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总体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它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这种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新闻调查》是一个探究事实真相的节目,“确实很多选题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两难的问题,这两难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很多时候节目很难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要传播事实,还应该传播声音和观点,报道与评论相结合,这也是当代受众的客观需要。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方面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同时培育、锻炼了受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都日渐增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受众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调动主观的能动性以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二)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信息量的日益扩大,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达给他们。所谓媒介的梳理与整合,是指对无效信息的排除,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并包含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向受众提供更简便的选择,从而提高受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

  (三)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电视传媒中已能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但是同时,他们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因为他们对分析和见解已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他们不再认为媒介的意见是要必须听从的“真理”。在认识了解了客观事件,又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自己做出判断才是最重要的。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进而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对事件的评价和见解并行,当代受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简而言之,就是报道要与评论相结合。

  那种强调客观报道事实,避免记者主观意见介入的观点已不合时宜。那种标榜客观,公正而将事实与意见严格区分,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的做法也已不符合当代受众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到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之中。

  三、《新闻调查》如何顺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扭转采访报道的思维定式。在深度报道中,分析评论的严重缺乏在思维方式上具体表现为,记者在挖掘事实、揭示事实本身逻辑时显示出报道强势。而在提炼主题,把事实上升到理性层面,揭示事实的普遍意义时则不然。所谓报道强势不仅仅表现为记者迷恋纪实手段,迷恋对事物本身逻辑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使深度报道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思维强势也不仅仅表现为记者放弃理性思维,使报道思想贫乏,更重要的是它导致整个节目游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扭转采访报道时的思维定势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辩力,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新闻五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过多迷恋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由于节目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整个采访报道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避免整个方法论的改变。

  其次,以核心论点为中心。任何一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有一个核心论点,否则,就不能算作一则完整和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这一核心论点是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讲述一个道理,或吁请人们的重视,或反映一种现象,或预测某中趋势,核心论点体现整篇报道的立意。现在许多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强调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就容易由以论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由于过于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不必要的细节,记者在采访报道和某篇布局中追求揭露事实的快感,使整个报道呈现多头绪、多论点的状况,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深度报道的理性力量,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要求记者在一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活动中,都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理清思路,牢记报道的中心目的,不至于偏离主题,迷失报道的方向。

  再次,要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个性化的深度报道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报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主持人和记者的素质来决定。一方面,媒介自身要更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的舞台,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介形象。另一方面,社会对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只要不违反党的政策、法律和全社会的利益,就允许他们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乎自己个性的语言的机会。

  最后,要追求主客观结合的表现过程。新闻深度报道要追求一种主客观有机结合的表现过程。一方面,整个节目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和先导,使深度报道真正具有客观实证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主持人和记者的主观评述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来加强整个报道的主观性。两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述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过分地强调“述”,导致肤浅。过分地偏重“评”,则导致空谈。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由于追求新闻的客观性,盲目夸大纪实的作用,陷入就事论事之中难以自拔,也不能以偏概全,引申发挥,用主观意向来代替客观倾向,要将客观新闻事实和主观分析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随着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受众在阅读收看新闻时,越来越需要参考性评论,需要适应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评论,需要有多种不同意见的人际化评论。受众需求的变化预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趋势,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到目前为止,《新闻调查》在国内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节目样式,它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通常它是以留白的方式和开放的结构吸引受众参与。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长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通过对中国社会大事的记录来参与历史、影响受众,也更广泛深入地发挥新闻传播媒体的作用。在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仍显匮乏的今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自然应该无愧于新闻“航空母舰”的称号。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