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伯乐型提问者—有感村民的精彩回答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14日 15:41)
做“伯乐”型的提问者——有感于村民的精彩回答
“用事实说话”是一条十分纯正的新闻理念,它要求组成新闻事实的材料真实可信,记者的立场客观公正,特别强调深度报道类节目记者不应在节目中直接表露观点或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不可否认,任何一个深度报道都是需要评论的力量的。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村官的价格》中“借被访对象之口表达媒体观点”,节目中生动的话语和几乎可称之为犀利的点评,都是出自被访对象——农民之口,这为解决保持立场客观和表达媒体观点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借他人之口说话,不应只被视为一种小技巧,它是一种新闻智慧的应用。
需要强调,本文中所谈到的被访者不是节目的主要访对象,而是在节目中多次穿插出现的老窑头村村民,他们作为事件的亲历者的叙述和评论共同构筑了此次节目的框架。具体说来,“借他人之口说话”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起承转合,巧妙转场
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的叙事结构和富有条理的叙事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村官的价格》以“王史二人选前竞争——选举当天出现的贿选——对贿选性质的争论——王玉峰的家庭条件调查——竞选村官的动机调查——揭示煤矿的奥秘”为主线,其中,这六个部分的连接均以记者对老窑头村村民的采访构成。
首先,节目由记者与村民史立家的对话开始:
记者:选举那天你去了吗?
史立家:去了。
记者:那天是个啥情况?
史立家:那天选举就是发钱。
……
通过村民手中保留的竞选承诺书,直接引出了此次调查的主人公之一——史明泽,节目随之进入到主线的第一部分——王史二人选前竞争。
村民的第二次出现是作为回顾竞选当天情况的亲历者。记者采访了一位老大爷,请他回忆竞选当天的状况,他提到了竞选当天见到的放钱的箱子:
记者:这个箱子放这儿以后,有没有打开?
都闹子:打开看了一下,这是真的。
记者:你能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都闹子:钱嘛,钱就是钱嘛。放在里边看了一下。
采访以一句非常夸张的感叹词结尾:“钱嘛”!金钱关系的存在,就与主线的第二部分——选举当天出现的“贿选”自然衔接。
在记者进行贿选调查的过程中,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村民白香草和书记史吉堂的小姨子发生了口角,原因是书记的小姨子不让她说关于书记让人把钱拿到竞选台上的情况,这种躲闪的态度更加深了观众对竞选正规性的怀疑,而随后记者对村民进行了采访:
记者:为什么投了他(王玉峰)的票呢?
村民:他给了钱。
村民:我们看见钱都选的他
这样肯定的回答无疑确定了金钱的亮相带给大家显而易见的影响。记者随后进入了主线的第三部分——对贿选性质的争论。
随着调查不断深入,记者对王玉峰为何能一次性拿出二百万巨款产生疑问,而村民对此问题的回答:
记者:他平常在村子里算有钱人吗?
村民:哎呀,不可能。那你到他家看看,那对面就是他的家。
让节目进入了主线的第四部分——王玉峰家庭条件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王玉峰家根本没有实力拿出二百万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宁愿举债也要当这个人年均收入不足1000块钱的小山村的村官?王玉峰“为了赌一口气”的理由太过牵强。又是村民的点评让调查峰回路转:
村民:他两千块钱为了保他那个煤矿。他那个煤矿一吨炭挣几百块钱。
他(王玉峰)当上这个村长,他在这个三年里,他到这个矿上就能把它捞回来。
“煤矿”的出现让整个调查进入主线的第五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揭示煤矿的奥秘。随着记者对煤矿的深入调查,事件的谜底被揭示出来:煤矿巨大的经济效益才是村官选举闹剧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有了如此丰厚的利益回报为基础,村官的价格自然不菲。
村民的对记者提问的回答的就是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是一个个节点,结构了整篇叙事。
二、犀利的点评
调查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事实材料进行简单罗列就可以挖掘出主题的深度。除了依靠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对事件发展过程中重要转折点和疑点进行适时适度的点评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记者为了保持其客观的立场,往往借他人之口说话,在此次节目中,记者的观点就是借助老窑头村民精彩的回答表达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调查候选人承诺的竞选奖金对村民选举态度的影响过程中,记者对村民的采访如下:
记者:你们拿到这个承诺书之后先看什么?
史志平:先看谁的钱高。
村民极其直白的回答揭示了“金钱”对选举结果的重要作用,从反面直接证明了此次竞选公平性的失去。
在随后对于贿选性质的调查,记者又问到:
记者:为什么投了他(王玉峰)的票呢?
村民:他给了钱。
村民:我们看见钱都选的他。
竞选事件调查组组长杜甲良认为:“在选举的过程中,你事先就提前说选了我,我要发钱,这个可能改变了一部分选民的意愿。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它是带有贿选性质的不正当承诺。”村民的回答同样印证了调查组的判断。这又是一次直指问题核心的点评。
候选人为何愿意背负巨额债款竞选村官,是此次事件最大的不合理之处,也是揭开谜团的关键:
记者:史明泽花这两千块钱是为什么?
村民:他发两千块钱的意思就是说为了保他前一次这个村长。
村民:他两千块钱为了保他那个煤矿。他那个煤矿一吨炭挣几百块钱。
候选者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为了争一口气才去竞选,而记者对其家庭条件的调查和正常的逻辑推理却使得这个解释与实际情况产生了矛盾,毫无疑问,村民对竞选原因的分析解开了矛盾,证实了记者的质疑,否认了候选人“冠冕堂皇”理由。记者前期的调查在村民的评论中得到了完满的证实。
村民是竞选事件的亲历者,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十分清楚,而且作为煤矿利益的失去者,其发言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真实的话语击碎了竞选者的谎言,领导的托词,使得整个事件的调查圆满,厚重。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生动的表达
节目中的村民生动朴实的语言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生动的表达比严肃的说教更能为观众所接受,尤其是调查类报道的选材大多比较复杂和沉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日常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感。这种生动的表达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新闻事件与观众的距离,更能为沉重的话题添上活泼的色彩。而且有时候,这种轻松的语调反而更加彰显当事者的苦涩与沉痛。
记者:你能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都闹子:钱嘛,钱就是钱嘛。放在里边看了一下。
老汉充满惊奇的乡音,表达出对这种极富戏剧性的事件的荒唐和无奈之感。
村民白香草与书记小姨子的争吵是片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普通农妇之间的争吵充斥着大量的方言,而且从反面揭示了村干部的心虚:
白香草:实话就是实话了嘛,发钱就发钱,没发就没发,我说的就是实话,咋,不对啊?你咋叫那么大?俺也没说吉堂书记什么嘛。他在就在这嘛。
记者:刚才这个人是谁呀?
白香草:书记的小姨子,史吉堂的小姨子。
记者对王玉峰的家庭条件调查是证实王玉峰的选举动机的重要一步,弟弟无奈的回答是十分说明问题的。
记者:你哥现在这个家庭能有100万的收入吗?
王玉鹏:我说那也没意思,你看嘛。老大那个人我就没法说。
村民宋付荣为记者算了一下煤矿的年收入,他引用的数字和简单的乘除法既具体又很抓人,随着算账过程的结束,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言自明:根据现实的情况来讲,一天300吨炭,不多吧?咱按300吨算。一吨煤不要说200元,就算150元,你算算。一班就是100吨,三班就是300吨。一月是多少天数你就能算,你看这个利润大不大。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生动具体的事件是观众理解一件复杂事物的基础。对于电视这种声画并存的媒体,尤其强调其现场感,它需要大量活生生的真人真事在屏幕上出现,只有先抓住观众手中浏览器三秒钟的停顿,才能让观众看完一期长达45分钟的调查节目。
总结起来,记者在片中将村民作为一个独特的新闻元素运用,从而获得结构,观点表达和生动性上的成功,对业界启示有三:
(一)应重视对事件中非主要人物的采访
深度调查报道强调给与矛盾双方平等对话的机会,以求更加全面客观的报道真相。但老窑头村民精彩的表现提醒我们应重视对一些非主要当事者的采访。因为深度报道的选题是复杂多面的,不是只有矛盾对立的两方,处于事件的第三方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节目中提供他们的意见往往会为观众提供一个认识问题的新角度。
这对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同样重要,因为更多的新闻线索很可能从与知情者的接触中获得,而事件主要人物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往往会隐瞒许多信息,不利于事件真相的获得。
(二)打好草稿再提问的意识
记者的提问让村民思考特定问题,村民精彩的回答完善了节目,这种双赢的结局要归功于记者的到位的提问。从结构的连接到恰到好处的点评,可以看出记者的每一个提问绝不是随意采访,而是按照心中的采访计划进行:什么时候,要问什么问题,该问谁,如何问。应该说记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后就已经搭好节目的骨架,再通过提问获得的信息构成节目的血肉。这样的采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也为后期编辑提供清晰的思路。
(三)挖掘现场资源
由于深度报道一般以复杂叙事,深刻主题的面孔出现,如何调动观众的兴趣十分重要。富于现场感表现的元素的应用是此次节目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启示之三。无论是村民的朴实乡音还是生动的语言表达,都是极具表现力的现场元素。这样做的目的除了缓解观众紧绷的神经,更因加入真事真人,使报道的真实性进一步提高。而且,这种极富特色的细节,往往更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将一幅画面或一句话语作为对此次节目的标志性记忆。
“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记者对老窑头村民的采访意识,成就了节目。善于做伯乐型的记者,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新闻资源,收获更多“千里马”的精彩表现。
中国传媒大学 李蒙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