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采访的四种意识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14日 15:37)
[内容摘要] 电视新闻调查节目主体形态是以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本文立足实践,提炼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采访的四种意识,以期对这一实践课题作一番理论观照。
[关键词] 换位 视点 现场 意识
按照《辞海》中的解释,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取得新闻而进行的活动,包括了解情况、分析情况、组织报道和写作的整个过程。”不同于文字记者的采访活动,电视采访是在镜头前完成的,有时还要选择特殊的时间和地点。在具体拍摄时,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还要根据摄像师的一些要求进行配合。比较复杂的拍摄还会有灯光、音响等其他技术条件的要求。所以,电视采访本身并不是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像机在电视采访中带有某种主体意志,它成为电视采访区别于一般新闻采访的重要因素。而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采访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电视采访,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它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展现调查过程等等。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记者这个采访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采访的四种意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下进行的。镜头对于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来说,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它代表的是一个假想的公众视点。公众并不在采访现场出现,但却等候在电视屏幕前。它始终是电视采访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无声的注视。因此,所谓“换位”,既是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也是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前者是在场的,有形的,后者是不在场的,无形的。一般地,对于常人来说,镜头之下的访谈是陌生而拘谨的,免不了焦虑和紧张,这就是所谓的“晕镜头”。这种反应的实质除了不习惯,还暗藏着对镜头背后第三方观众注视的不安以及作为某种私密性交流被放置于公众话语场域的担心。那么,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他(她)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人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兜头盖脸的向对方发问,常常弄的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他们或者不着边际信口乱讲,或者三缄其口避而不答,这些反应都非正常状态。所以,“换位意识”首先要求采访记者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的采访除外),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这是取得好的采访效果的一个前提。这样一个前期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记者的采访,使被采访者敢于面对镜头吐露实情,让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真相,听到真话。在实际的采访活动中,这种提前交流可以是话语;比如每次《实话实说》节目录制之前,主持人崔永元总要讲一两个笑话活跃现场气氛。也可以是行动;比如原《新闻调查》记者王利芬进入麻风病村采访,主动和患病的村民握手,赢得他们的极大信任。另外,“换位意识”也要求采访记者要设身处地从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充分掌握对方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扫除双方交流中间的障碍,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在采访记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换位”,是由记者在经验与想象中完成的。采访记者要在每一次发问时,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从这个角度说,记者是观众的代理人,代言人。他(她)的心里要装着观众。他(她)要学会反躬自问。其实,作为媒介的工作者,电视记者的角色是复合的,他(她)既是单个个体,有自己的个性与人生观,又是影响较大的传媒工作者,要代表公众说话和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记者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记者对采访事件的知情程度与公众对此的了解并不平等,之间有一个剪刀差。因此,记者的采访常常要作加法或者减法,以求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笼统地说,当记者采访时个人的东西多了时,要加一些公众意识,想想观众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有经验的成熟的记者,是把这种加减法作的很好的人,也谙熟“换位意识”的奥秘。《新闻调查》原节目主持人王志在其作品研讨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东方之子》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原则:平视。平视到底是什么概念?这么多年我想这个问题,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此为智者之论。
二、 无知意识
所谓电视新闻调查节目采访的“无知意识”,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这种“无知意识”不是说记者对所采访的事件一无所知,而是一种采访心态和技巧。我们知道,电视记者在一个问题或现象的调查采访中,是按照一个一个时间段落,在不同的空间(或同一空间)进行的。这些素材经过剪辑后,组合在一起,到节目播出时,整个新闻报道是在一个线性的时间轴线上展开的。这样的节目形态,决定了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也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观众对新闻报道的认知也要在这个时间过程中展开。具体到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段落中,记者的问题设计也要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祥。这样引领观众一步一步在采访中接近真相。首先,“无知意识”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实践证明,不管记者事先作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动态的新闻采访过程中,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出现。保持谦虚心态,“无知意识”,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变心理,以防事到临头乱了方寸。老子的《道德经》在讲述体“道”的心理准备时,强调体“道”之人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保持虚静之心,以观万物。镜头前的影像世界纷纭变幻,难以捉摸,采访记者保持一种“静观”之心,以大智若愚的心态去采访,才能不为假象干扰、谎言所惑,引领观众穿透事件真相或抵达人物内心。我们经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些记者手持采访话筒,或者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发问,或者先入为主地指点对方,逻辑混乱,层次不清,让观众不胜其烦。而成功的采访有时却在记者“装傻”的过程中完成了。《焦点访谈》原记者赵微有一次在节目中采访“信息茶”的制造者沈昌,用故作幼稚的问话把对方的谎言彻底戳穿。类似的例子在《新闻调查》节目中更是不胜枚举。作为《新闻调查》节目的典范之作,《范李之死》的总体采访风格就带有这样的一种特征。总之,镜头下的采访一旦开始,记者决不能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在采访中似乎把对方想说的话都料到了,或者替对方把话说完,只给人家点头说“是”或摇头说“不”的机会。
其次。“无知意识”体现在记者面对被采访对象时的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之间能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实践中,逻辑性强的采访问题能带给观众很大的认知快感。在《治心病哪能添“心病”》这期节目中,赵微采访出售给患者过期的美国进口心脏起搏器的公司D副总,有这样一番对话;(对话前提是,国家规定,进口心脏起搏器须经商检方可使用,否则即是违法)
记:出问题的这台起搏器经过商检吗?
D:这台没有。
记:那这样的商品能够使用吗?
D:可以使用。
记:根据什么规定可以使用?
D:这个……我们对产品的质量啊,是有了解的,我们国家商检,其目的不是对它的质量进行商检,它是用一个法规来规范这种行为,这种商检,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就对产品质量来讲,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这个例子中,记者的三句问话简单而又平实,但逻辑关系非常紧密,让对手无处逃遁,让是非曲直立见分晓。
三、怀疑意识
记者的职业和使命之一是发现真相。而现实生活中,真相常常是被遮蔽的。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充分的事实和证据。对于一个经常从事舆论监督节目采访的出镜记者来说,采访的过程是一次认知历险,他(她)必须不断地寻找细节和蛛丝马迹的线索,绕开对方设计的各种陷阱,戳穿各种假象和谎言,在怀疑中向真实挺进。这有点象一个数学题目的证伪,最后的结论作出以前,是不能相信任何一个判断的。只有极致的怀疑意识才能“超强纠错”,只有不断的证伪才能证实。现为《新闻调查》节目制片人的张洁,曾经多次与主持人王志合作。在拍摄《眼球丢失的背后》这部片子时,王志在一个半小时中向当事人高大夫提出了88个问题,远远超出编导张洁事先准备的20多个问题。张洁在王志作品研讨会上,曾经这样评价过王志的采访,他说:“王志采访很明显的特点是:告诉你吧,我不相信。------于是他在现场,我称之为外科大夫式的采访,一层层给你揭下去。------王志这种怀疑的精神,对调查节目来说,特别重要,哪怕你去做一个正面的报道,我也要从反面挑剔,你要经得起我的挑剔。” 在实际的采访中,电视纪录了一个个生活流程和转瞬即逝的片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现场的采访记者往往来不及去作思考和判断,多一点怀疑,就多一点主动,多逼出一些问题,后期的素材就会更丰富,编辑起来也会更从容。从这个角度说,“怀疑意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精神,也是一种采访策略。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怀疑,对采访内容的质疑,往往要找到灵活而聪明的方式,言语的表述还要遵循一些交流的技巧,不致造成太大的交流阻力。
四、现场意识
电视的优势在于能够重现由逼真的影象和生动的话语所构成的现场场景。在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越来越强调“现场感”,甚至强调“直播”的时代,我们的记者必须具备“现场意识”,为电视特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为电视魅力的展现锦上添花。所谓“现场意识”,指的是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这样的采访片段往往构成节目的华彩段落。这里我们要引用的是一个堪称经典的例子。1998年10月16日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展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现场采访片段。为了落实运城地区芮城县学张乡有多少渗灌用过,记者王莉芬请任干军乡长一起来到学张乡建有渗灌池的公路边,先看了四个渗灌池,乡长说这四个有三个都用过,最后记者来到离乡政府最近的一个渗灌池旁边,这是村民杜秀英的地。
记者采访乡长:这个渗灌用过了吗?乡长。
任干军:用过。
记者:下水管在哪儿呢?
任干军:那不是。
记者转头采访站在边上的村民杜秀英:这地里有没有埋管子?
杜秀英:没有埋管子。
记者:那个池子用过没有?
杜秀英:没有。
在记者的追问声中,站在一旁的乡长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态度蛮横地插话说:
她一个老太婆,又不整天在地里,她怎么能知道。
杜秀英:我老在地里。
任干军:你一个一个落实,你要是这样,非落实好不行,谁胡说了我马上就收拾他。
记者继续问杜秀英:你肯定那个渗灌从来没有用过吗?
杜秀英:没有。
此时的任干军已没有退路,气急败坏地说:谁胡说了我马上就收拾他,你哪能这样跟我搞?咱们实事求是,就叫住家来,你如果再这样说,我不管你,你随便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
这段采访,突出地表现了记者王莉芬的“现场意识”。她头脑敏锐地抓住了现场当事人双方都在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转移采访对象,让真相在双方的对质中豁然明朗。而摄像记者的表现也十分到位,用镜头抓取了这个珍贵的瞬间。对于采访记者王莉芬的现场表现,原《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夏骏有这样的评述:“记者对于现场调查对象的采访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现场感。王莉芬双手支撑渗灌池沿跃入渗灌池的场景是调查记者的一种光荣瞬间,拔起虚设的输水管道的细节获得了一种无可辩驳的铁证,记者和镜头都以强烈的现场感直接触摸了新闻事实。” 《焦点访谈》原制片人梁建增曾这样评价过《新闻调查》:“《新闻调查》的评论性是自喷式的,也就是所报道的事实铺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部蕴涵着能量,产生不可抑制的压力,说出言简意赅、由表及里的点评。” 我以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采访如果抓取现场到位的话,完全可以让评论贯穿在成功的采访中,通过类似《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节目那样的现场采访,让生动的当事人语言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达节目制作者的立场。对此,麦天枢先生的一段话也可以作为旁证:“《透视》一片似乎打破了我这样以笔为业的人的某种偏见:电视或摄象机对生活的发现和表达,不仅仅是直观和简单的,完全可以达到深刻面对复杂。” 我以为,抓取现场,让现场说话,是可以作到这一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记者的“现场意识”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场意识”对于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记者来说,还意味着记者要善于把握事件进程和人物活动的各种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尽可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时空流程和场景。因为现场是不能营造的,也不可彩排或者重放,记者不能轻易或人为地中断或破坏那种现场进程,而要在其中抓取事物最具本质意义的片段。
注释:
王志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0年5月18日下午
《焦点外的时空》/孙克文主编 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8页
王志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0年5月18日下午
《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页
《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作者:郑世明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职称:副教授
邮编:100024
电子邮件:zsm98169@yahoo.com.cn shiming-zheng@hotmail.com)
责编:王丽华 来源:CCTV.com
|